移动互联网

呼救外卖、直播,实体书店的栖息之处在何方?

2020/4/7 9:45:00

产业作者|王晶晶

编辑 | 谭松

来源|一鸣网

在疫情阴霾笼罩下,原本式微的实体书店加速按下了暂停键。单向街书店以一封“求助信”和“邀请函”,将书店业的艰难处境公之于众。

许知远直言,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 诚然,众筹、秒杀、直播、外卖,是实体书店自救的一个良好开端,但长远来看,并非是一个破局之路。

呼救外卖、直播

背离本质 画地为牢,难解燃眉之急

根据全国中小书店联盟“书萌”日前对全国1021家书店发起的调查显示,截至2月5日,90.7%的实体书店选择停业,超过99%的书店没有正常收入,79.04%的书店资金最多够撑3个月。实体书店的文化属性让其生死存亡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其运营成本高、盈利难的困境一再映入公众视野,但同时也在倒逼书店进行自我反思。

2月12日,饿了么联合言几又推出“免接触配送”服务拉开了实体书店和外卖平台合作的帷幕,不久后,北京72家实体书店上线美团外卖再一次揭开实体书店自救的艰难之路。实体书店与外卖平台的组合,看似行之有效,实则更像是一个营销噱头。

本质来看,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场景感,也就是其文化氛围和阅读体验,但当其打开线上渠道时,以往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在外卖平台上,实体书店价格与电商相比难见优势,选品能力更是尚未体现。

另一方面,精神食粮相比于物质生活中的刚需产品,没有较强的时间属性,这就让外卖平台快送的优势难以施展。就目前来看,大多书店销量仍是寥寥无几,率先“吃螃蟹”的言几又,旗下门店在外卖平台销量仅有两位数。无法借势的实体书店,依然难以摆脱僵局。

除了入驻外卖平台,直播这一互联网营销方式也被书店经营者们紧紧抓住。3月9日,单向空间负责人许知远率领五家书店店长现身薇娅直播间,开启直播买书之路。这场直播成绩斐然,有14.5万人观看,销量破50万。同样处于生死棋局的另一家书店“钟书阁”更早一步驶入直播带货赛道,2月4日,钟书阁芮欧店进行了首场直播,店长“主播”带着观众逛无人书店,有8769人观看,点赞和打赏超过三万条。但抛开这两家自带IP属性的书店,更多书店的直播盈利不到1000元。

直播比实体书店传播和分享做得更好吗?一定意义上,答案是肯定的。不用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量了提升了传播的效率,且还可以通过互动产生社交分享。但若想转化为购买力,仍然要回归到与电商平台相比较的逻辑上。

换个角度来看,直播带货能力主要体现在选品和议价能力上,头部直播邀请来的一些文人墨客在选品能力上毋庸置疑,但反观议价能力,还是一直受电商平台压制。因此,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讽刺也不在少数,有的实体书店线上直播喧哗热闹,但线下公众吃了安利转头就去价格更低的电商平台购买。

实体书店的故事一直很坎坷,但经此一“疫”,更多的书店不再画地为牢,除了发起直播带货、同城配送,书店们还开展了盲袋选书、线上读书会、会员储值返赠、线上课程、社群等自救方式。客观来说,自救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实体书店的现金流危机,让其获得短暂生机,但长期来看,实体书店还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图书+构建场景、社交、生活新内涵

实体书店艰难、迷茫的转型之路

《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体书店数量超7万家,但仅2019年就关闭了500多家书店。 面对电商平台和电子阅读的冲击,实体书店早已身陷囹圄。

就图书电商而言,《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网店图书零售规模同比增长24.9%,规模达715.1亿元。反观实体书店则继续呈负增长,同比下降4.24%,规模为307.6亿元。在实际消费方面,用户基于电商平台书籍价格更低,传送更便捷,种类也更丰富的考虑,更倾向于线上购买。

另外,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的还有电子阅读的兴起。国内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电子书3.32本,数字阅读增长趋势显著于纸书阅读。伴随着电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点、掌阅等阅读APP以及亚马逊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版权数量越来越多,覆盖书籍范围不断扩大,阅读体验也在不断改进,几乎可以满足一般阅读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读者对于实体书店的需求更是锐减。

《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关闭的书店有500多家,但新开书店数量超过4000家。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听说的经常倒闭的实体书店认知情况不一样?实际上,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一大批独立书店正在不断涌现。

实体书店的绝境求生,是一个沉重又有底蕴的话题。互联网时代下,实体书店仍需要抓住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继续完成传递知识的使命,拓展公共文化的疆土。文化情怀历来是书店经营者绕不开的话题,但要想活着,还需把书店当成生意来做。文化可以为商业带来机会,商业也可以反哺文化。

实体书店的未来在哪里? 之前单向空间、西西弗里等书店已然做了许多探索,不管是消费升级、文化活动,还是社交场景构建,图书+似乎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想象力。

伴随着消费升级,实体书店走出了与电商平台完全不同的路径,开始以书为媒,深耕体验及仪式感。书店逐渐成为复合空间场所,文创周边、咖啡、简餐以及书店自身的氛围感,成为实体书店的主要方向。以主题体验式书店的西西弗书店为例,通过资源整合,组建了“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等子品牌矩阵,其中文创和矢量咖啡盈利占比合计20%左右,为实体书籍的售卖赋予了新的价值。单纯销售图书的毛利只有30-40%,而销售咖啡饮料的毛利却可以高达60%-70%。因此销售图书之外的高利润副产品,通过利润转移来维持运营是当时众多书店尝试在走的一条路。

另一方面,实体书店不仅具有知识文化传播和分享的介质,还具备连接人与人关系的社交介质。例如,深度经营以兴趣为聚合点的社群,开展读者互动交流,社群话题讨论,读书心得分享,文化沙龙等社交服务。一方面,吸引用户,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复购率,另一方面,就书店而言还可获取客户足迹信息,为书店选品提供依据。雨枫书馆可以说是书籍+社交的标杆,以销售阅读服务为核心,会员缴纳会费后,可以享受其互动式的阅读服务体验,包含自由借阅、沙龙、学堂等活动,让书籍回归成阅读和社交的载体。

再者,实体书店亦可以逐渐向生活社区转变。早在上个世纪,日本茑屋书店就提出了,比起卖书,生活方式更好卖的观念。也就是说以生活提案为轴心,将过去书店的分区完全打乱,通过电影、音乐、运动、教育和信息五个方面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方式提案,打破单行本与文库本的区隔,选好书后以跨领域的方式排放在一起。

诚然,茑屋书店卖的并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书本的内容,书本中所表达的生活方式。人对于书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人一定要生活,以书籍为内核,为适配甚至是构建人的生活场景而服务,背后赋能的价值可见不菲。

无独有偶,1989年创立于台湾的诚品书店,也一贯秉承“人、空间、活动”来塑造自己独特的“场所的精神性”。场景化时代,独立书店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空间的延伸,其承载着重塑公共空间的重任,它不仅是人们休闲的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这两家书店以生活方式为核心,重构书店的商业逻辑,或可为今天的实体书店发展带来一些思考。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不会变,但是如何挖掘实体书店的优势,结合线上线下,更好地满足需求,是实体书店自身生存,更是推动行业发展,与读者建立联系的关键问题。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实体书店栖身仍艰难

独立书店近年来成为实现书店转型的一个新风向,但其无论是从定位,还是商业模式来说,都比较尴尬。尤其经历这次疫情大考,独立书店的转型之路似乎显得更加仓促。具体而言,独立书店是实体书店中最具有现代商业气质的领域,特点是从书籍出发,以空间为拓展点,依托空间体验、文化活动、文创产品以及文化社群来实现以书籍为核心的文化服务的增值。

而相较于传统书店,民营的独立书店运营成本更高,一方面,想吸引客流,希望选址热闹繁华的地段,但商圈昂贵的租金又令其望而却步。而若是偏僻区域,则会导致门可罗雀,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出版社的议价能力不足,许多出版社都会因小型独立书店知名度低进货量少而压制价格。总体来看,尽管是最具有商业属性的独立书店,成本也是高企难下。而且,定位于豪华商圈的独立书店,囿于成本的考虑,其高昂的附加消费,让许多纯粹想阅读的人望而却步。 

再者,独立书店独特的品味特性与获取流量之间形成了一组矛盾。独立书店区别于国营的连锁书店,由私人经营,依托于店长独特的品味和价值观进行选品定位,选书大多较为深奥或偏向非主流市场,容易形成较强的品味区隔。对于不同圈层的读者而言,文化区隔是一道互斥的天然屏障,自动隔离了不同圈层的读者。一定程度而言,有利于圈层中用户的内卷化,但也提高了流量拉新的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这类独立书店还面临着双面夹击的竞争压力,一方面,相同模式的独立书店品牌越来越多,分流竞争压力日趋严重,同时,随着渗透率的逐渐提高,行业整体的增长速度也将放缓,加之各品牌在竞争压力下对于场景差异化的升级,目标用户群也将进一步被细分。另一方面,独立书店还面临着各消费领域如便利店、咖啡馆等业态场景化的冲击,原本看上去创新的商业模式独有价值也将被瓦解。

尤其疫情发生后,独立书店放下身段选择直播和外卖自救,都体现出了独立书店的艰难, 当然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这次疫情对实体书店而言更是一个壮士断腕谋发展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