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开关机广告利润丰厚难舍弃?荣耀智慧屏挑战大屏行业潜规则

2020/4/1 17:12:00

强制开关机广告已成智能电视圈的“显规则”!

有网友无奈笑称,“苏炳添起跑前,就打开电视,苏炳添都夺冠了,我还在看开机广告。”

一个无奈的莞尔一笑,显示的却是智能电视用户群体的国民性超级痛点。

人民网官博发起“你能接受多长时间的电视广告”的投票中,有约67%的投票者选择了“一秒钟都不想看广告”,可见电视开机广告对用户体验已经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北哥曾亲历几十场智能电视厂商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宣讲嘉宾用的最高频的一个词,毫无疑问就是“用户体验”四个大金字。

口口声声“用户体验”,为何对于开机广告这个用户人人喊打、逆来顺受的事视而不见,或者选择性略过呢?

不是智能电视厂商的掌门人缺乏智慧和洞察,而是智能电视当下发展环境下商业模式决定的。据新华社报道,某智能电视厂商公布的数据显示,开机广告收入曾达170万元/天。奥维互娱数据统计,2019年OTT广告运营总收入达99亿,相比2017年翻了近4倍,其中开关机广告的占比最高,预计到2023年,OTT广告总收入可破450亿。丰厚的广告利益让多数品牌选择性无视。

而这样的乱象在2020有望得到治理。 

杀出来的白马骑士,主要有三股力量:

1) 坚定维权,不愿妥协的消费者;

2) 新进的行业“鲇鱼”荣耀智慧屏;

3) 有为的江苏省消协、立法机构。

坚定维权的用户自不用说,随着智能电视普及率的上升,用户受少则十余秒,多则数十秒的开机广告困扰,大量投诉意见飘向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江苏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行动最早的地方政府。早在2019年7月,江苏省消保委便就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一事发布了线上问卷调查,在收集到的一万五千份问卷中, 超过96%的消费者表示存在开机广告,其中超过一半用户表示开机广告无法关闭。

2019年10月,在约谈七家电视企业后,江苏省消保委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智能电视经营者销售时未告知开机广告,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未能提供开机广告一键关闭功能,侵害了消费者选择权;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不能自主关闭,侵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今年3月10日,江苏发布了《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所有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时长不得超过30秒,且能一键关闭。自广告播放后1秒内便要求显示关闭广告提示窗,根据按键指示需要在3秒之内可以响应完毕,广告完全消失。

而本次实施这一新规的江苏省是智能电视全国使用第一大省,其智能电视激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一旦新规推行,相信势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新规一出,智能电视商业模式将迎来洗牌不是趋势,而是必然!

在这一智能电视进化的历史必然趋势下,荣耀智慧屏则扮演行业“鲇鱼“的角色,加速这一历史进程。

荣耀智慧屏从诞生之初便坚定推动“开关机无广告”这一价值主张。

在刚刚过去的3月30日荣耀30S手机“美由‘芯’生”新品发布会上,荣耀总裁赵明从芯片、画质、音质、内容和智慧5个层面介绍了大屏产品五项标准的同时,就针对大屏行业屡禁不止的“开关机广告”问题,旗帜鲜明的表示强制性的电视开关机广告不符合商业逻辑,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

赵明表示,“不同于提供免费内容服务的电视和视频平台,广告是为了持续为用户提供服务。消费者付费购买的硬件产品属于个人财产,强制性的电视开关机广告不符合商业逻辑,无异于将电梯间的广告移到了用户家中。荣耀智慧屏承诺开关机无广告,并希望推动开关机无广告成为未来智慧屏产品的标准。”

对于赵明的倡议和观点,业界也形成了两大共识:

其一,合理的互联网广告应具备两个条件:1)用户享受了免费的服务(如抖音/爱奇艺);2)用户拥有选择权(去其它平台观看),而电视开关机广告以上两点都不具备。

其二, 通过侵犯用户权益、牺牲用户体验获得广告收益,来实现的性价比,是伪性价比。

智能电视开关机广告,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利润丰厚。小米2019年半年报显示,包含小米电视在内的广告收入达到48亿,已逼近中国最大的电梯广告服务商分众传媒的57.17亿。 小米电视是开关机广告模式的创造者,行业推广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小米应当担负起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取消开关机广告。

江苏省消保委方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鼓励商会及社会团体制定能够快速推广使用的团体标准,而《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技术规范》就属于团体标准,制定前期,小米、华为、三星、LG等企业也参与了技术研讨。该次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团体标准的制定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普遍的参与性、过程的民主性、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结果的公允性。

我们也期待,行业的所有主要参与者,消除惰性,持续保持自我迭代,以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升级,让消费者的客厅展现一个更加智能、和谐、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