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从腾讯2019年研发大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2020/3/14 9:53:00

近期,腾讯公司发布了2019年度研发大数据报告,该报告全面展示了腾讯公司的研发管理和研发成果数据。 报告从研发队伍结构、重点研发项目、研发代码行数、团队基本运作管理、研发成果交付情况、跨部门协作、技术开源等方面用数据说话。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能够看到这么一种趋势,那就是不管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未来企业的业务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线下业务线上化、线上业务智慧化的趋势。这就意味,“”互联网+“”将越来越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这也就是产业互联网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和配置会不断加强。

所以,对于这些研发大数据,尽管不同的岗位背景和职业经历对其解读与引发的学习启示的角度也不同,但是如何对技术型团队进行有效管理,将会是大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于腾讯公司2019年度研发大数据的学习,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一些企业的高层如果能够从这些数据解读的背后,进一步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配套,则学习比对的效果会更好。

1、看着是大象跳舞,实际上是勤劳灵活的蚂蚁雄兵

从数据报告看,腾讯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占比为66%,从比例上来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高,有些创业团队,可能是清一色的技术研发人员。但是,我们从人数规模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目前腾讯公司的员工总数在6万多的规模,这就意味着研发人员的规模在4万人左右。但是,这么庞大的研发队伍,却保持了小团队运作,保持了敏捷性。有60%的的项目团队控制在20人以下。这种敏捷的团队,实现了47.8%的迭代周期在1周内。

对照一下,如果你的技术研发团队的规模是500人、1000人或者2000人,你的项目团队的规模是如何控制的,迭代周期是如何要求的?在你的团队里面,是不是面对研发需求,总是喊人手不够,所以迭代周期跟不上?

2、快速响应有多快?

腾讯公司在产品体验方面,是全行业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快速响应的典范。从这个报告里看到,有28%的需求能够在1天之内得到响应。有46%的Bug能够在1天内得到解决,82%的Bug能够在1周内得到解决。

对照一下,你的技术研发团队面对需求的响应时间和面对Bug的处理时间,各自是多少?

蛇叔就听说过,有些公司的需求,哪怕是最大的老板交办的,排期都可能要1周。你的团队的需求响应速度,靠什么保障?是从源头的需求管理如何不断优化?还是技术研发团队的工作能力的提升和相互之间的反复切磋?或者是总是靠上升问题到高层去协调推动?

做不到腾讯这个响应速度,那你离这个响应速度的差距有多大?面对差距,立一个提升50%的目标能不能做到?要做到这样的目标,你觉得需要什么配套资源?注意,这个配套资源,是基于你的企业的资源禀赋可以提供的前提之下的。

3、技术团队的成果输出,主要看哪些指标?

腾讯公司有74%的技术Leader有持续的代码输出,平均每人输出代码3万行,平均每人参与140次代码评审。38%的12级及以上技术专家潜心编码,平均每人输出代码3.3万行,平均每人参与155次代码评审。2019年新增代码行数近13亿。 此外,内部整体代码开源率由年初的20%增长至年底的70%。对外的开源贡献更是显著提升。

对照看,你的团队,技术Leader还有多少能有持续的代码输出的?你自己的标准确定的技术专家,还有多少在潜心编码工作的。代码的评审工作如何开展,评审的有效性如何?新增的代码行数是多少?至于开源率,开源不是适用所有的企业,有些企业如果自身条件不足,开源太高,可能问题更多。这个方面,就可以先不用对比着看。

从这些技术研发的成果输出来看,你的技术团队,工作成果主要靠什么指标来衡量。衡量这些指标,有基础的衡量和评估工具吗?

如果手段也不具备,那衡量技术研发团队的工作,可能更多就是靠感性直观判断了。

4、技术团队的管理是否到位?

蛇叔看完研发报告方方面面的数据,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漂亮的数据结果的背后,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多年持续迭代优化的对于技术方方面面的基础管理的系统在支撑着。要用数据说话,一定要有一个全面记录各项工作的数据汇集平台。只有一开始重视这种平台的搭建,才会随着技术研发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才能有效的进行团队管理。否则,无论是小团队的敏捷要求,还是小团队的规模控制,一定是容易造成混乱的。队伍越庞大,管理起来,就越需要管理工具辅助,越需要与管理辅助工具高度融合的规范、流程的管理,这样才能把基本的管理理念固化的方式执行起来。否则,就容易个人主观化。

对照这个看,如果你的技术团队规模实际不大,但实际管理却让人觉得疲惫,让人觉得劳而无功,觉得越来越难以管理。这些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应该是管理辅助工具,管理的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去责怪你的技术团队同事态度不行、主动性不够、能力不行、协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不够,等等。更多还是要反思,如何引入更好的管理工具,用计控的手段去改进。

当然,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些看法,我们不管是学习华为,还是学习腾讯,其实我们都没有办法进行学习的,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华为或者腾讯那样的资源投入力度来保障。如果是这种基本看法,那每次看到人家精彩的华丽的数据报告,干脆还是别看,因为,看了也是白看。如果要看进去,那就要还是要对照标杆,看看可以学到哪些?小猫向老虎学习,只要下功夫学,再配置一些资源,总是可以学到一些管用的招数的。

【文/笨手蛇,转载请获得授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