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非疫情时期的医生

2020/2/20 10:53:00

文|科技茶馆(kejichaguan)

2月11日晚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另据路透社消息,世界卫生组织表示,“COVID-19”疫苗可能在18个月内完成。

感谢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与科研进步,让我们又一次对抗击疫情增添了信心。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或许作为普通人,我们离临床研究很远;但作为患者,医生总会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某一刻。当下疫情时期,我们对医生的关注变多。可放眼日常,我们对他们似乎知之甚少。

医生写字乱,是从工作更忙开始的

曾经,有网友脑补出《医学处方缩写辞典》,怀疑自己之所以看不懂“天书病历”,是因为有专属医生交流的“医用体”存在。

其实,当业内人书写需求增大时,其字形和惯用文本就会趋于同一方向改变,最终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书写体系。电子病例出现前,医生就属这一群体。在高频使用专业词汇的场景下,他们的处方受众多为同行医生或药房,只要对方“读懂就行”,加之缺乏客观推动字体标准化的外部力量,进而“助长”了医生写字乱。

更重要的是:写的越快,就越乱。现代公立医院体系建立后,西方国家医生,平均每人每天接诊20-25个病例;中国医生接诊数则超过100例/天。追根溯源,庞大的就诊需求,让一贯与时间赛跑的医生们不得不把字写的越来越“乱”。

甚至医生自己看自己的签名,也会认错名字

从某种程度说,电脑解放了坐诊医生的双手,却依旧无法测算他们与日俱增的工作量。豆瓣9.1分纪录片《中国医生》中,这样记录着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临床医生——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曾连续做16台造影手术,从前一天做到第二天凌晨五点。他担心身体,但他说:“国家花25年培养出我这样一个主任医师,如果我死了,就是浪费资源……”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王东进,基本全年无休。工作日,他穿梭在手术台、住院部、门诊部;周末,他参加学术会、讲座、义诊。颈椎病使他带着颈托做手术;腿部静脉曲张,让他必须穿弹力袜。

简言之,普通百姓眼中的996、007,都不足以精准概括一个医生的工作周。

作为健康守门人,他们并没有太多同伴

社会一直努力构建“老有所倚,病有所医”的理想生活。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我们不怪周围病患太多,只是,医生真的太少、医疗资源缺口真的很大。且这一窘境,普遍存在于世界每个角落。

在发达国家,老龄化导致社会更缺全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和护士。

素材来源:美国医师协会2018 年报告;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医生的缺口达12万。图中不同实线、虚线代表不同口径预测的医生需求供给。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推动社会对医生的需求增长。 据《2018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现有执业(助理)医师360.7万人,平均每388人拥有1位医生。但具体到现实,在西部偏远地区,基础医疗建设都尚未覆盖,当地人民连1/388都算不上。

另据统计,医生缺口最大的类别是儿科。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儿科医师23万,每1000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92人。根据国家卫健委今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还缺86042名。

时常有人埋怨,医生只花5分钟“打发”一个患儿。但以此速度,诊室外还有多数患儿仅排队候诊就要4小时。比春运火车站的人更多的地方,只有深夜的医院急诊。

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以儿科医生为例,5年本科、3年住院医师培训、2年专科医师培训,如果想进大城市三甲医院,至少还需研究生学历,又增加了2-3年。好不容易如愿开启职业生涯,依旧要不断学习,写论文、做科研……回想朱良付医生的话,国家花25年培养一个主任医师,真心很难。因为这一路,工作中的纷纷扰扰、磕磕绊绊,总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医生要处理的矛盾多——2019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医生杨文被一名患者的儿子刺伤身亡,暴力伤医的背后让我们再次目睹久治不愈的医患矛盾,以及跌至冰点的医患关系。同时,医生们超负荷运转、无法花更多时间顾及家人,与较低行业报酬带来的年轻医生断层带来的职业发展晋升矛盾,也会造成不小困扰。

素材来源:《2019上半年中国医生薪酬报告洞察》。洞察显示,仅有4.8-7%的医生月收入超过¥15,000。

综合各方面来看,面对病痛,患者是弱势群体,急需医生的呵护与关爱;但面对社会医疗现状,医生同样也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及普罗大众的理解、支持。

5G物联网×医疗,硬核技术给医生减负

疫情之下,“线上就医”是我们最近常听词汇。在这一特殊时期,它帮助更多人打破时空界限,给予患者更便捷的医疗支持。事实上,科技向前,万事万物相辅相成。支持医生,社会,提倡现有医疗体质改革;科技,则以物联网赋能。

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移动肺癌筛查车内部

如今,踏上5G风火轮,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能进一步快速协调医务资源,帮助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享受到三甲医院般的服务。更厉害的AI可直捣病灶,成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帮手,做好微创手术。

未来,更前沿的移动肺癌筛查车、便民智能雾化机及雾化新零售、内镜诊断消化道癌等技术将逐步完善、面世,能以硬核 “医疗装备”辅助医生就诊,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这样,在供需矛盾下,即使白衣天使数量有限,高精尖的科技手段和高诊疗方案,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