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口风”变了!职业打假质疑声再起

2019/12/2 17:11:00

1995年3月,正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刚实施不久,22岁的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厦买了两副索尼耳机,为了验证《消法》中的“经营者有欺诈行为要加倍赔偿”这一条法律的效应。

他又接连买了10副,依据消保法第49条提出了双倍赔偿的要求。

没想到,八个月后王海居然收到了来自商场的双倍赔偿。而成功获赔的王海下定决心,要继续为消费者发声,在打假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当时的王海可谓风光无限,很多企业家见了他都得绕着走,王海依靠"打假"行动赢得了很多荣誉,并获得了"市场清道夫"的美誉。

他的出名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个行业。但王海总能靠自己的名气做出“惊天动地”的事。

1998年4月,王海和自己的徒弟开始调查一种叫“淋必治”的假药。

这种药本质其实是种专治拉肚子的普通药,市场批发价每盒只要三毛钱。但到了骗子的手上,就改头换面变成了“淋必治”,卖到了68元每盒甚至79元。

经过缜密的调查,王海和徒弟在几十家药店一口气买了十万元的假“淋必治”药,然后把这几十家药店全部告上了法庭。那一仗,王海收获颇丰。

尝到了打假甜头的王海似乎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在“打假商业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久而久之,王海的成功激活了职业打假这一行业,“职业打假人”也逐渐变为了 “职业索赔人”。王海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行很赚钱……”据王海曾对媒体介绍,其中业务量最大的还是知假买假,但利润贡献最高的是替企业打假。

随之质疑而来,新京报早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更是指出:“现在的王海应该是’以打假为手段,以赚钱为目的。’”

也在同年,人民网的一篇报道中指出,随着民间打假的商业化、公司化运作,加上这一职业的低门槛属性,以打假为手段、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商业交易,恰是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的真实生存状态。部分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私相授受为企业掩盖造假售假事实、打假反成护假,充当企业间不正当竞争、“黑吃黑”的枪手等危害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曾经有记者专门问过王海"如果同行业间,A企业掏钱让你去打B企业,你愿意充当这个枪手?"王海很坦然地承认,"当然,这是行业自律,只要它(这件事)有正当性。"

最近几年,王海似乎全身心投入到了互联网行业之中,因为互联网企业钱多且竞争激烈,用王海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赚钱,哪来的钱去打假?”

王海曾举报企业名单

近几年,他先后撕过京东、小米、苹果中国等知名企业,他的出现总会引起恐慌。2015年,王海微博举报京东员工冒充工商局公务员处理其投诉事件,并指京东涉嫌行贿。

在旁人眼里,哪个企业火哪里就可能会出现王海的影子,其中自然就包括美团。

2019年11月6日,王海称,美团外卖为了保证"美团外卖"平台活动不低于"饿了么"平台活动标准,强制自家商户执行饿了么平台"商户补贴用户"活动标准。

根据王海所说,是因为饿了么推出“平台补贴商户,商户补贴用户”的活动,巨大的优惠力度让美团坐立不安,所以也搞起了活动。但美团不是自己拿钱补贴,而是逼商家自掏腰包。如果不愿意,美团就会直接把店给关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下半年,美团主营的外卖业务实现季度盈利,美团市值紧跟着冲破6000亿港元,仅次于阿里和腾讯,成为第三大中国科技公司。

根据QM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团外卖的DAU已经接近了饿了么的5倍。而面对拥有50%以上用户的三四线城市,选择美团外卖的用户比例更高,达到了73.7%,而饿了么只有25.8%。

在商家方面,美团外卖的独有商家占比高达52.75%,而饿了么但独有商家占比只有15.68%。在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双方的可竞争性并不大。在如今的外卖领域,美团相较于其他队友已经有了明显优势,美团也不必再用如此手段去与竞争对手竞争。

对于为什么要投诉美团,王海对媒体表示,进行这次举报的目的,主要就是“希望监管部门应该来约束约束这些平台了。”

对此,大部分用户表示支持王海的正义之举,指责美团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但也有网友对王海的说法提出质疑,如在王海“选择性打假”之路上,是否能够保持客观公正?这一的质疑主要来自于如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以及王海对打假的看法,如王海曾表示,“为了几百几千元去做一个案子,没必要接。”、“利润贡献最高的是替企业打假等。”但此次举报美团这件事并没有和王海有任何金钱利益关系。

DA8C2019-4E9F-4AFE-9074-C91DE17AF0AE.png

0119157C-1E55-43B9-A879-1CF593CAB280.png

不过截止目前,美团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王海方面举报材料也并没有过多信息透露,至于结果如何我们还需等待相关部门的判定。不过王海被质疑,也是打假行业乱象不止的一个缩影,尽管在打假行业王海是正义的化身,但越来越多的以赚钱为目的的打假人涌入后,这一行业的信誉也在加速破产。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职业打假是否能够保持客观公正,始终是个疑问。一方面,职业打假人成功的案例在潜移默化地促成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环境。但另一方面过度逐利,也让“打假”失去了初心,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016年上海工商部门有调查显示,当年上半年12315中心接到的职业索赔诉求案例中,经立案调查,真正构成消费欺诈的仅20起,其余99.83%的被索赔企业,都没有实质性的消费欺诈。这也足以说明,职业打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净化市场环境的价值,反而浪费了司法资源。

根据不久前由市场监管部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披露,近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为名发起的“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如何把握依法维权与“恶意打假”界限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安树

    总访问量:201449
    全部文章:129
中国青年文艺协会会员,90后散文作家,涉猎传统文化,时事政治,影视编导等,2011年进入互联网,专栏作家,曾任职于某科技媒体,现为自由撰稿人,文学和互联网作品超两百万字。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