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美团发布Q3财报:主体业务加速增长 将大力投入科技创新和新业务

2019/11/22 9:56:00

11月21日,美团点评(股票代码:3690.HK,以下简称“美团”)发布2019年三季度业绩,各业务继续实现强劲增长,季度营收达275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创单季新高。这一业绩是美团过去十年坚定投资未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其始终坚持的长期发展理念。

第三季度,美团继续保持整体盈利,营收实现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在餐饮外卖和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美团保持强劲增长,并由此带动总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3.6%至1946亿元。公司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9亿元,其中,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增长至26.5笔,反映出本地生活服务的内生动力。

“我们再度收获了一个增长强劲的季度,收入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美团给商家和用户创造了更多价值,同时也印证了中国仍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美团CEO王兴表示,“在‘Food+Platform’的战略下,我们将持续投入科技创新,持续提升效率,不断推进生活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与商户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满足用户更加多元的消费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围绕‘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关注相关的商业机会,在具备成长性的新业务上加大投入。”

主体业务单季营收创新高 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9年三季度,美团主体业务持续实现强劲增长,营收创下单季新高。其中,餐饮外卖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交易金额同比增长40.0%至1119亿元,订单量也同比增加38.1%达25亿笔,再次实现季度盈利。

随着本地生活服务的内生潜力不断被释放,中国消费者对生活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餐饮外卖的便捷功能越发凸显。本季度,美团外卖在用户侧激发了夏季即时消费需求,用户使用外卖服务的时段和品类呈现出更加高频和多元的趋势,美团研究发现,除了午晚餐的高峰期外,40%的白领在夜间使用外卖服务,并由此孕育出独特的白领“夜经济”。在用户侧,美团不断挖掘存量市场,建立了下沉市场用户与平台持续性的互动与粘性,通过餐饮外卖会员制,以及丰富多样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激发了本地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商家侧,美团继续探索供给侧数字化,不断创新在线运营解决方案,进一步带动商家创收,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到店及酒旅业务板块,本季度收入达62亿元,同比增加39.3%,交易金额增长加速,由2018年同期的人民币493亿元增长29.4%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639亿元。凭借多元的营销产品创新和一系列的促销活动,美团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流量,并借由交叉销售带动更多交易,同时通过持续优化广告算法,为更多中小本地商家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营销服务。在中国传统七夕节期间,平台全品类发起“完美七夕节”活动,餐厅预订量较往年同期增加逾300%,节日前购物类别及休闲娱乐服务的消费者流量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得益于在下沉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以及与高端酒店的深入合作,本季度酒店间夜量首次超过1亿间,同比增长44.4%。

新业务发展尚需加速 将加大投入

除了主体业务表现亮眼,新业务在本季效率稳步改善,收入由2018年同期的人民币35亿元增长65.4%至本季的人民币57亿元,毛利率为18.7%。值得注意的是,新业务效率虽有改善,但从业务长期发展来看,未来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此外,主体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为新业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灵活空间。

新业务中,美团单车上线全新的品牌色单车,首次实现线上线下品牌色统一,此举不仅得到了用户的积极反馈,与平台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也得到了加强。在生鲜零售领域,美团继续审慎探索,其中,美团买菜提升了在自营城市的仓库密度,美团闪购则在武汉启动了十个传统农贸市场的试点项目。此外,在为商家提供的B端服务方面,美团持续关注供给侧数字化方面的机会,通过对餐厅管理系统和B2B食物配送的投入,积极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大业务板块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美团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的结果。未来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美团也将大力投入科技创新,加大高科技人才引入,推动生活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无人系统和机器人等方面保持积极探索。

作为一家社会企业,美团持续关注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今年9月,美团公益正式发布“美团公益商家计划”,带动生活服务业商家参与公益,共创社会价值;世界粮食日,携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推“拒绝隐性饥饿”健康行动,带动1.1亿用户关注“隐性饥饿”。此外,美团于10月成立了美团大学,下设9大学院,涉及餐饮、外卖、美业、结婚、亲子、酒店管理等多个生活服务品类,致力于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发展。在未来十年内,美团大学将与国内1000所院校达成合作,带动1亿生活服务从业者数字化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