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单打1亿像素陷入跑分歧途,手机拍照需“配套”工程

2019/11/8 23:19:00

今年国内手机厂商的竞争格外激烈,所以各种奇怪的尝试也屡见不鲜。从最新的IDC数据来看,排名前五的厂商已经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小米的市场份额却已不足10%。目前OV的策略是发力性价比市场、电商市场,用这些新市场的增量来提升总体销量;而小米的应对策略则是卯足劲打出了1亿像素,送去DxOMark测试。

事实上,手机拍照还是需要一个“配套”工程。

如果想要实现质的飞跃,还是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一个能带动摄像头能力的匹配的CPU、一个合适的光圈、一个匹配的像素尺寸、一个越大越好的感光元件甚至还要考虑到机身是不是太厚影响持握,几个摄像头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系统背后的算法。这些都非常重要,而且每一个如有短板都会影响到整体的体验。毕竟,像素的数字高不等于用户体验好。这一点上,小米CC9pro一亿像素的方向就跑偏了。

小米CC9pro的1亿像素歪在哪?

其实我并不反对1亿像素,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个1亿像素的实现方式。比如说目前送测的产品是小米CC的尊享版,但这个版本市场上还买不到,未来能不能买到我还觉得有点悬。

毕竟这个8P镜头良率不高,7P可能才是主力出货,但7P的DxO跑分就不知道了,没准还不如小米9。当然你会问,既然发布了怎么会买不到呢?其实这个也并非没有先例,在小米9探索版中,有一个号称有史以来手机最大光圈的F1.47,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找到在售版本,这款手机官网是完全不见了,电商平台也只有一些第三方在销售,参数部分均以小米9pro的F1.75为准,无法确定这款手机是不是真的拿出来卖过。


其次,拍照的解析力需要靠像素、单位像素面积、传感器尺寸以及光线共同作用。事实上,这次的1亿像素的像素尺寸依旧只有0.8um,实际上这个参数基本是千元机水准,一旦光线不足,噪点就会非常感人了。五倍变焦也是裁切的,实际也就是3.5倍变焦,DXO报告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三,也许为了总价考虑,在这款手机的CPU芯片上,小米选择了高通中端的730G,无论官方宣传如何调教始终也无法达到旗舰处理器的效果。据高通对该芯片的介绍,730G处理器在单镜头下能支撑的像素最佳是3600万,如果拍摄4800万像素的照片,可以多帧降噪但就不能零延迟,而面对亿级像素的复杂处理,730G运算起来非常吃力,成像都得3-4秒。


所以小米CC9pro的一亿像素就会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结果。如果拍一些移动的物体,在算法不足的情况下,估计会翻车。反而是这款手机上那颗1200万像素的镜头,有着1.4um的大像素,估计反而会成为成像的主力镜头。


第四,尽管小米采用了五颗摄像头,但仍然是变焦、广角、微距、主摄四个定位,人像镜头实际也是一颗2倍变焦镜头,和另一颗变焦头的作用其实有所重复,跑分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而一个花絮则是,在DxO送测版本中大家发现长焦镜头是800万的,而实际售卖的版本中则是500万的,有非官方解释表明这颗超长焦是一个800万像素的cmos,实际用在手机上是一颗3.7倍,94mm焦段的超长焦镜头,通过裁切的方式从而达到5倍变焦的效果,此时可以等效约为500万像素。虽然这个解释尚可理解,但这个标注在镜头旁边的五倍变焦就有些混水摸鱼了,毕竟这实际上是3.5倍变焦,通常业界称之为5倍混合变焦,这种直接印上去一般是指5倍的光学变焦。可以说在这里,小米又开了一个底线先河。


所以综上所述,我重申我并不反对1亿像素,也不反对跑分,我是反对为了跑分而设计产品。因为这除了噱头之外,并不会带来更好的体验,当然买的人自己也会体验到,这也是自家的事情,我也不多评价,只是希望不要再次带歪了行业的风气。


拍照不能再次误入歧途

我一直觉得手机厂商的竞争还是实力说话,跑分这个事情一直不是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最后甚至发展到放到冰箱跑之类的极端场景,似乎性能强劲,但是用户用起来不是断流就是闪屏,要么就是发热,其实跑分高并不会带来更好的体验,这些年其实用户们也基本达成了共识。良好的品控和体验,优秀的拍照能力,才是手机赢得用户的关键。

其实这点雷总也知道,他也说像素不是越高越好,镜头不是越多越好,但是为了跑分,为了拿个评测第一,就把这些产品原则抛之脑后,我觉得这样对于信任产品和品牌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写在最后

手机拍照是一个配套工程,需要整体配置都能跟上,单纯强调一个参数是不能保障体验的。在整体配套上尽量不留短板,即便是在参数上没有领先,但在效果上也是可圈可点的。说到底,软硬件方面的研发才是核心,拍照好只是一个结果罢了。

所以你会发现成功产品的背后都是首先考虑用户体验而非首先考虑参数,竞争的背后终究还是体验和品牌的竞争,如果这一点没有想清楚,那么最终还是会被消费者摒弃的。毕竟大家买手机是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跑分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