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从财报看阿里巴巴:消费+科技双轮驱动

2019/11/4 21:49:00

阿里巴巴集团公布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季度业绩,云计算业务持续强劲,季度营收92.91亿,超越分析师预期。从商业起家,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中被认为是最擅长运营的一家公司,通过十年持续在核心科技领域的投入,科技已经成为其成长的第二驱动力。

不仅如此,它的科技力量,也正在改写全球信息技术的进程。

十年爬北坡,公共云世界的中国一席

财报显示,阿里云季度营收92.91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6.24亿元,增速达到64%。对比上一季度营收77.87亿,环比增长19.3%。这一强劲的营收数字也超过了资本市场预期。

全球信息技术很长时间都是国际巨头的天下,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通讯系统等核心技术,这些不仅是技术,更是IT基础设施。如今,云正在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而阿里云则作为中国势力的代表,在这个领域占有重要一席。

与阿里巴巴同时,亚马逊和微软了相继发布财报,云计算营收增长分别为35%和59%。在全球云计算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阵营中,阿里云以64%的增速最高,这也体现出在3A当中,阿里云正以更高的增长拉近与前两者之间的差距。

阿里云在亚太市场的优势更为明显。据Gartner数据分析,2018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9.6%,比上一年增加4.7个百分点。这一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

在这些数字背后,更为重要的核心基础技术上的突破,正在改写中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

十年前开始进入公共云领域的阿里,既没有亚马逊起步早,又不像微软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

而在这一季度内,阿里巴巴在芯片、人工智能、数据库、区块链等领域发布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其中,含光800是业界性能和能效比最好的AI推理芯片,阿里AI每天调用规模超过了1万亿次,自研数据库OceanBase刷新了此前由甲骨文保持的世界纪录,飞天大数据平台计算引擎MaxCompute再次刷新世界纪录,第三代自研神龙架构创造新型云服务器。阿里云之所以可以增速超过AWS和Azure,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是重要原因,这些也将成为阿里云未来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

这些技术,突破哪一项都非常难。这就如同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顶,一路上困难重重、九死一生,成功几率极低。但是在中国,有阿里、华为这样的企业敢于爬北坡,一爬就是很多年。

今天,我们看到华为在操作系统、芯片上都有了自主权,不惧美国清单的制裁,也看到阿里云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可以与亚马逊、微软在同一舞台较量,摆脱跨国巨头的控制,都是因为爬北坡练就的硬功夫。

从甲骨文的没落和阿里云的新角色 看IT历史的转折

最近有两个消息震动了全行业。

10月2日,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的世界杯”TPC-C基准测试中,阿里自研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创造新的世界记录,打破甲骨文(Oracle)保持9年的世界记录,基准性能测试成绩为甲骨文的2倍多。

10月15日,亚马逊宣布消费者业务彻底弃用Oracle,这也宣告了其去IOE首战告捷。

阿里巴巴十年前提出去IOE的时候,一是因这不希望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二是因为这些旧的IT基础架构在全新的互联网业务面前有些力不从心。今天的OceanBase采用的新一代分布式架构,不同于甲骨文沿用至今的传统数据库架构,具有水平拓展性能优势,是主流的数据库发展方向,也在宣告技术创新才能弯道超车。

从被阿里超越到被亚马逊弃用,甲骨文没落的背后是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与迭代。

20 世纪 80 年代,IT 时代开启,操作系统是微软,芯片是英特尔、高通,数据库是甲骨文,这些跨国公司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成为企业信息获取、战略决定以及生产、营销等所有运营的底层架构。

但是,90年代开始的互联网大潮,以及近十年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全新的应用对传统技术架构形成挑战。而未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群的“核聚变”,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时代正在加速迈向万物智能(Intelligence of Everything)时代,进而带动了“智能+”时代的到来——AI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阿里云在这个节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承担更多的角色。去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增加了“智能”二字。今年初,阿里云的新定位是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底座,阿里巴巴所有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平台。而在前不久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的角色再进化,从单一的IaaS层的基础设施变成全方位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在传统的IT基础设施中,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存储,这些都是最底层的技术,上面则是由ERP、CRM等应用软件来支持企业的运营。但是今天面对海量数据和快速多变的业务,这些都已经不再适用。几年前阿里巴巴为应对内部业务的挑战而统一的中台系统,如今正在成为业界最通用的方式。

以前,ERP、CRM都是按照业务线划分,形成了业务孤岛,数据不能在各个业务之间打通,业务也不能随外界变化而灵活调整。而中台负责打通数据和业务,向上层可以支持业务灵活多变。可以说是传统IT基础架构理念的一个颠覆。比如,阿里巴巴早就开始在自己的体系内搭建中台,旗下不同业务之间保证用户隐私前提下可以共享数据。当有团队需要建设一个新业务,或者需要上线一个新功能时,就可以直接快速复用这些已经沉淀在中台的功能,避免重复造轮子。

那么,随着公有云、中台、数据智能等新的IT基础架构成为企业用户普遍采用的方式,以前由欧美公司主导的ERP、CRM逐渐被取代。在这一次基础设施的交替中,中国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企业替代了欧美企业,走在了最前面。

阿里云智能的双重角色 阿里的第二驱动力,企业数字转型的桥梁

从之前阿里集团对阿里云定位的调整来看,对内是把其作为阿里在商业之外的二级火箭业务,以科技作为企业未来的第二驱动力;对外,是张勇所提出的“商业操作系统”的技术支撑部分。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阿里巴巴的未来,还是对于新商业体系,阿里云都将以科技提供发展的原动力。

在阿里内部,一方面,阿里所有的业务,包括交易、支付、物流、供应链服务等等,这些业务的成长都依赖于底层的阿里云支撑,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阿里云的强大。另一方面,阿里云业务的快速增长,也成为阿里整个未来业绩增长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从阿里云的业绩就可以看出,从去年Q2的46.98亿,一路增长到这个季度92.91亿。

所以,从内部看,阿里云以科技的力量形成阿里巴巴未来的双轮驱动模式。

更大的价值在于外部。根据IDC最近刚发布的《2019年数据及存储发展研究报告》中称,2019年企业数字化转型IT支出首次超过非数字化IT支出。IDC称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拐点——开启新数据时代元年。这也就意味着由数据驱动变革的“智能+”时代的到来。

举一个例子来理解这种不同:比如,过去的服装厂,需要ERP、CRM等管理软件,保证业务的顺利运营,但这是从管理角度出发的IT支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运营效率,而无法带来更多的增值。再看淘宝,它可以把前端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与后端的服装工厂直接打通,用成熟的C2M模式以及依托阿里强大数据服务能力的IoT技术,通过销售预测与行情预测、设立动态定价模型等智能措施完善C2M柔性供应链。这样的工厂就是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工厂,创造了增量消费的模式。

显然,技术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从过去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化为赋能产业数智化转型,实现全生态可持续发展。

阿里研究院在今年年初发布首份“智能+”研究报告《从连接到赋能:智能+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称,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网购人群(6亿)、全球最大规模的网络零售业(9万亿)、全球最多的快递数(507亿件),数字化工厂的比例却远低于欧美(欧洲46%、美国54%、中国25%),50%的广告属于无效投放,这直接导致供应链柔性生产、定制化生产能力不足。报告认为,要实现制造业“智能+”,就需要为消费端和供给端架起一座数字化能力的迁移之桥,探索一条数字化全面转型之路。

阿里云之所以是消费端和供应端最适合的迁移之桥,就是因为阿里过去二十年实践。“哪怕今天有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产业的实践,没有自己业务的尝试,凭空做一个有非常高质量的云,变成一个数字经济体的基础,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张建锋认为,云作为全新的基础设施,不仅是技术,更需要经验、实践、方法论,而阿里云就是被阿里各种复杂的业务挑战和锻炼出来的。比如,马上又将来临的双11,以阿里的交易量,这恐怕将是云平台接受的最高考验了。

基础科学技术的投入,是一个长期而难于见效的大工程。阿里云十年爬北坡,自主研发云技术,创造性的在实践中凝练中台方法论,投入芯片、AI等核心基础技术研发,积累下技术与经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数字经济基础建设也拉开大幕,阿里云将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数字化转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懂懂笔记

    总访问量:242060
    全部文章:1149
科技互联网自媒体懂懂笔记,钛媒体2017年度十大作者,蓝鲸TMT2017优秀作者,著有《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等三本畅销书。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