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荔枝正式递交上市招股书,它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2019/10/29 23:43:00

文/周雄飞

在线音频行业中,坚持一条路走下去并且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荔枝是第一个。

据锌财经获悉,美国当地时间10月28日,中国最大的UGC(用户生产内容)音频社区荔枝(原荔枝FM)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交易代码为“LIZI”。

荔枝此次计划通过IPO募资1亿美金,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之后的AI研发投入、创新产品研发和海外市场的拓展。

荔枝对于产品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目前,中国音频行业可谓是一片“蓝海”。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规模达4.25亿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5.42亿。

外界对于此次荔枝IPO的普遍看法是,若这次IPO成功,那么荔枝将作为头部成为中国音频行业第一股。

在这背后,是荔枝从2013年创办至今,一直保持初心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UGC(用户生产内容)社区路线

三足鼎立

在荔枝诞生之前,身为荔枝创始人的赖奕龙早就已经有做音频软件的想法。

早在2013年之前,我发现国外有一种电台的声音社区,可以允许用户录制任何声音与好友分享,但连续做了三年也没有起色。然而在推出推出移动版之后,迅速走红,我就在想中国也有这样的机会。”赖奕龙对媒体表示。

在当时,国内已经出现很多播客,但由于做播客的门槛非常高,其中就包括对于设备的依赖,同时在录制完声音之后,还需要对此进行编辑,降噪等专业性的处理,因此这是一个痛点。

赖奕龙看到了这个痛点。他在2013年创建了荔枝FM。当时这个软件虽然只能让用户录制自己的声音并发布、功能比较单一,但由于使用它录音的同时就能对周围的环境音进行降噪,同时也会对声音进行美化,并且还可以自动添加背景音乐,并且会随着人声的改变做出增/减音的变化。

一旦这个门槛被降低,用户的参与和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必然会提高。就这样,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使用。

据荔枝官方数据显示,在荔枝FM上线一年后,2014年2月,App用户突破100万;而到了同年10月,用户数突破1000万。

而就在2013年前后,更多玩家也逐步进入这个市场。

蜻蜓FM,早于荔枝FM出现,它于2011年9月正式上线,在上线之初就侧重PGC(专业生产内容),与大量的意见领域和自媒体人达成了合作关系,一时间基于这些资源形成资源好、内容质量高等优势。在盈利模式上,选择了以“广告+内容付费”为主的模式。

相比于荔枝FM和蜻蜓FM,在2012年上线的喜马拉雅FM显得更加全面一些,平台在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建立一个同时服务于受众、广告商、内容制作者、传统出版媒体等多种群体的大平台,简单说,就是“PGC+UGC”的模式。正因为这样的模式,它选择了与蜻蜓FM相同的盈利模式。

就这样,中国音频市场有较大影响的“三大巨头”已经集结完毕。

据南方日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蜻蜓FM拥有超过1.2亿注册用户,日活跃人群达600万,喜马拉雅FM用户逾1.2亿,荔枝FM拥有2000万用户。

但随着市场上竞争者的增加,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它们成立之初就埋下了“种子”,在这其中,两者相同的盈利模式成为最大的诱因。正因为这样,二者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竞争十分明显。

对此,蜻蜓FM早在2014年就做出调整。当时它将人工智能与音频相结合,同时与百度汽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至于将之前的盈利模式转型成“内容付费+人工智能”的组合。

然而这种模式的改变,并没有给蜻蜓FM带来有效的收益。就在今年6月,蜻蜓FM的COO肖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蜻蜓FM还是没有盈利的,但是蜻蜓FM的亏损非常少”。

再来看喜马拉雅FM这边,虽然处境并没有蜻蜓FM那样不堪,但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一直在宣称要上市,但至今仍然没有上市。

喜马拉雅FM与蜻蜓FM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于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荔枝FM的起步并不是通过去邀请很多大V和明星入驻来吸引用户的使用,而是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以人传人”的朴素路线,并且保持稳定的速度前进着。

根据艾瑞咨询行业报告,从用户产生的音频节目数量来看,荔枝已成为是中国最大的UGC音频社区,从月活跃用户规模(MAU)数据来看,荔枝是中国最大的互动音频娱乐平台及中国第二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变与不变

以音频行业的三大头部玩家的运营模式来看,在2015年之前已形成PGC和UGC两大阵营。

以PGC起家的蜻蜓FM和以“PGC+UGC”为主要模式的喜马拉雅FM,面对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各自引进了有声读物和主播电台加以丰富其平台内容,之后在2015年,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纷纷打出PUGC战略。

故事发展至此,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面对市场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转型,而荔枝FM依然坚持着自己的“UGC”之路,这个市场看似已趋于稳定,但随着互联网新风口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稳定。

2015年,直播和知识付费两个风口出现了,而这两个商业模式与音频的结合,必将改变此前音频市场的秩序。

相比起视频形式来说,知识付费似乎与音频更加契合。在当时,随着高晓松、罗振宇、吴晓波等头部知识KOL的出现之后,出现过一个有趣的数据,那就是随着《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在喜马拉雅FM上同步播出后,两者在优酷和爱奇艺的播放量和评论量,分别是喜马拉雅FM平台上的50%和25%。

就此,让很多玩家看到了音频和知识服务的巨大优势。其中喜马拉雅FM副总裁张永昶对媒体表示:“音频是最佳的知识良导体,最佳的传播知识的载体。

于是在2016年6月6日,喜马拉雅FM上线了精品知识付费区,并且独家推出了米果团队的《好好说话》,而就在这一天将500万的营业额收入囊中。

而在这期间,《罗辑思维》也推出了自己的知识付费App——得到App,在罗振宇的个人IP的驱动下,该App一上线就颇受好评。

得到App和喜马拉雅FM的成功,也让蜻蜓FM坐不住了。3个月后,蜻蜓FM最终选中了最有付费力度且已被验证的三个垂类:一是涉及财经知识、成功学的个人成长类,二是注重精神层面提高的人文类,三是针对孩子睡前场景的儿童类。

然而,面对知识付费红利的兴起和同行的转型,荔枝却做出了背道而驰的选择,继续走在自己小而美的路线上,同时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2016年后,荔枝战略升级,鼓励人们使用声音来记录和分享生活,通过语音直播、互动音频等玩法切入,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UGC音频社区。但在社区的打造上,荔枝还是并不依赖于大V和明星效应,主要还是依靠用户自发生产,来保证平台的多样性。

同时,随着直播的兴起,荔枝对于社区也在做着其他尝试。在2016年10月,荔枝的语音直播功能上线。行业内一位资深人士曾对媒体表示,语音直播对荔枝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形态。荔枝更多的还是一个声音社区,直播只是一种形式,它还有更多玩法。

除此之外,在2017年9月,荔枝新版本上线,优化用户界面,去除“播客”概念,进一步实现“人人都是主播”。同时,还推出了推出长音频、短音频等各种模式,将平台玩法最大化,以便最大化增加用户粘性。

这些转变收效显著。

据荔枝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荔枝拥有超过2亿用户、4600多万月活跃用户、560 万月活跃主播。

上市之后该怎么走?

对于赴美IPO,荔枝已经做好了准备。

首先从融资来说,荔枝从2010年开始,先后获得了四轮近7000万美元的融资,同时也获得不少知名风投机构的支持,领投方有小米系、经纬中国、EMC这样专注互联网新媒体领域投资机构的背书。

荔枝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于企查查

其次,对于任何一家计划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它的营收跟用户规模也是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数据。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18年荔枝实现近8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超过76%。2019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87亿元,2019年第三季度,荔枝实现单季度收入3.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速72%。

荔枝联合创始人赖奕龙最近对媒体表示:“荔枝的语音直播月收入已近1亿规模,头部主播月入百万,并且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

这些数据对于荔枝IPO上市来说,或许只是打下一个基础,只完成了“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之后该怎么走?

荔枝也早早作出了布局。

首先,在全方位的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UGC社区方面。在今年6月,荔枝推出了“播客扶持季”活动,而在两个月之后,又推出了“回声计划”,鼓励素人创作,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华变现。

其次,荔枝很早就开始研究利用音频AI技术,为听众提供“千人千面”的内容推荐。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和专家系统,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理解并指导内容的分发,做到更好地触达用户。

与此同时,荔枝也逐渐在关注90后和00后用户群体。荔枝对此,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并且在平台上开设了“二次元”“情感”“音乐”“脱口秀”等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等交互性质的版块。

荔枝App上的“二次元”版块

在此基础上,荔枝近年来都在音频的形式、类型和题材上下功夫。荔枝的音频内容目前几乎覆盖了29种类别,包括情感、亲子、音乐电台和脱口秀等,以及107种细分类别,如爱情故事、睡前故事和家庭等。

综上,荔枝从开始之初走上一条UGC道路之后,虽然在之后的发展中面对了来自市场和同行的压力,并不跟风和追热点,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路线,一直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改善自己的产品。或许这些就是它可以提前于其他音频产品IPO上市的原因。

正如荔枝FM创始人赖奕龙曾对媒体这样表示:“我们就是想让有才华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这个是我们一直在做也一直坚持做的东西。永远都不要忘记你本来要做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