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墨迹天气被否的不止IPO!

2019/10/22 10:29:00

不可否认,几日前墨迹天气被证监会否决IPO申请,是其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时刻。

10月11日,墨迹天气首发申请上会被拒,是当日五家上会企业中唯一未能成功的企业,这也意味着历时近三年的上市之路遭遇波折。

证监会明确指出,其主要问题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资质、涉嫌违法收集个人信息、收入来源单一、与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的客户(阿里、苏宁、腾讯等)存在疑似关联交易等,最终仍未放行。

尽管墨迹天气声称,公司接受证监会提出的询问并已做相应解答,对于已经整改部分公司将加强自我监察,未完善部分已建立专项组,纳入调整措施,仍未能阻挡外界对这家企业IPO之路异常艰辛的唏嘘。

然而,比过会被否更可怕的却是,墨迹天气可能没有未来。

价值几何

可比没有未来更残忍的是,墨迹天气也曾历经辉煌。它的辉煌,大约要从移动互联网风口、智能手机风靡说起。

墨迹天气诞生于移动应用创新异常活跃,手机APP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的2010年,主打全球天气服务类平台,为用户提供免费天气信息查询,目前支持199个国家、超过20多万个城市及地区。

于大多用户而言,墨迹天气不单是国内最大的天气类应用,甚至可以拔高至情怀层面。这个伴随智能机时代而来的应用,是很多用户主动、或系统预装的第一批应用,当之无愧的装机必备。数据显示,墨迹天气2011年下载用户400万;2012年注册用户超过1亿;2014年用户累计量4亿;2015年累计4.7亿。截止招股书签署日2018年1月,拥有5.56亿累计装机量。而据官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拥有约6.5亿用户。

兴也环境,衰也环境。

那个时代造就了墨迹天气的辉煌,这个时代却将其拉下神坛。如今智能手机皆可直接为用户提供天气查询服务,墨迹天气成了尴尬的存在,当然这也是许许多多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工具类APP的共同的焦虑。

这类以单一核心功能为导向的APP产品,早期凭借人口红利迅速笼络大批用户,又因其用户粘性低、可复制性、缺乏明确商业模式等各项因素导致变现能力存疑,成为如今挥之不去的阴霾,如何破局也成为当务之急。

墨迹天气深谙此理。早于2014年,被嘲“一条腿走路”的墨迹天气就开始一路蹒跚,创始人金犁秉持着“软件是立身之本,硬件是突破口”的理念进入智能智能硬件市场,发布了针对室内外温湿度、空气质量、气压等监测功能的智能家居设备“空气果”,试图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将业务由宏观天气扩展到微观的个人家居环境。然而,据招股书显示,墨迹天气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智能硬件销售收入分别为222.38万元、224.18万元和121.02万元,占比分别为4.97%、1.79%和1.13%。也就是说,“空气果”推出三年销售增量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更意味着墨迹天气的第一次探索未见成效。

2016年,墨迹天气又盯上了2B领域,与互联网红利消退之后的大多数巨头一样。它提出“气象+行业”的理念,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气象数据服务,开始了B端市场的一路狂奔。目前,已经拿下包括饿了么、百度外卖、京东到家、点我达、美团等国内几乎所有外卖平台否的天气服务订单,可为其提供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帮助其在雨天调整送达时间及调动运力。此外还涉及物流、航空、零售、旅游、能源等多个领域,对企业在采购、物流、销售等运营环节上提供针对性信息。

看似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新蓝海,然而气象行业的本质却注定了墨迹天气的不易。气象数据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存在,而这部分却掌握在气象局的手中,墨迹天气并未有自有观测网络,境内通过与北京气象局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来获得,境外则是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合作。

加之2015年6月国家气象局公布开放中国气象信息的法令,直接改变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气象领域的生态结构,借助公共资源的墨迹天气不得不面对新兴专业气象大数据公司的挑战。

内忧外患之下,几无价值创造与核心竞争力可言,难建护城河。

道路艰阻

曾被各类明星资本簇拥走来的墨迹天气,也算一路顺遂。

资料显示,墨迹天气自成立以来共获得7次融资,“阿里系”、“腾讯系”、“盛大系”、“创新工场系”和“险峰系”等大资本赫然在列。目前,创始人金犁为最大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37.194%的股份,其次是险峰系(险峰创投、西藏险峰、险峰深圳)、阿里(阿里创投)、创新工场(北京创新、工场基金)和盛大网络(上海盛资),其中险峰系持股18.97%,阿里创投持股15.5%,创新工场持股8.705%,上海盛资持股6.27%。

然而,如此光环并未能为IPO助力,反而成了一大阻力。

在证监会指出的四大问题中就包括,报告期内与发行人存在直接或间接股权关系的客户(阿里、苏宁、腾讯)直接或间接贡献收入金额及占比较大。招股书中也提及,2 014 年、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 1-9 月,墨迹天气的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741.52 万元、9509.73 万元、1.515亿元和 1.023亿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83.64%、75.05%、72.01%和 45.84%。

而前五大客户名单也出现一定的变化,2014年阿里是墨迹天气的最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高达45.57%,但其后营收占比逐年递减,2017年占比仅剩5.25%,腾讯、百度等反而成为墨迹天气的主要客户。

可客户、股东的高度重合,客户营收贡献的高度集中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短板,毫无话语权、独立性可言,在A股IPO进程上更是死路一条。

墨迹天气IPO得开端大约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16日,其首次向证监会报送了创业板招股书的申报稿,引发外界对于互联网企业上市的无限遐想;2018年1月23日报送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墨迹天气本次拟募集资金3.38亿元,用于墨迹天气APP系统升级、投资科研项目中心及补充流动资金。

苦等三年之后,却是当头棒喝,等来的只有过会被否的“噩耗”。

对此,墨迹天气官方回应,公司的发展不会因一次失利而止步,将持续保持开放、创新的创业精神,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其创始人金犁也向员工发布内部信,称明年创业板将推出注册制,届时市场机制将不再是过会机制,同时港股、美股都是墨迹天气潜在的资本登陆机会。

问题依旧

跌跌撞撞的墨迹天气很是乐观,可问题始终无法避免。

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资质方面,墨迹天气所运营的网站和墨迹天气APP存在未经其许可违规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被责令限期整改的情形。此外,墨迹天气还存在在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之前,发布药品广告的情形。还指出存在视频节目和游戏节目,以及发布医院广告,要求公司说明网络游戏是否已经取得版号,发布医院或医疗广告是否已获得相关许可。

违法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墨迹天气通过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径获取用户数据及标签,利用数据进行商业化变现,并于2019年7月16日收到APP专项治理组发出的《关于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相关问题的通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要求发行人就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9月15日又在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等主办的“2019年网络安全专题发布会”上被点名批评,指涉嫌超范围采集公民个人隐私。

如果说上述问题都是有法可解的,其盈利模式单一才是致命伤。

根据墨迹科技披露的招股书,公司主营业务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气象信息服务和广告信息服务,通过移动工具应用“墨迹天气App”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天气预报、时景社区、生活资讯等服务,以向用户展示或推荐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方式为各类商业广告客户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广告营销服务,并向用户销售与气象信息服务相关的智能硬件等产品。

其主要盈利模式为互联网行业典型的“免费+广告”模式,同时逐渐发展智能硬件销售等其他盈利模式。2014年至2017年1-9月墨迹天气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73.45万元、12670.44万元、21042.81万元、22330.49万元,净利润为192.90万元、2499.49万元、2053.89万元、4729.32万元。

而从收入构成来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月,墨迹天气互联网广告信息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4.84%、98.12%、98.99%和98.86%;被其认为主营业务的硬件销售收入占比却仅有0.19%、0.11%、0.12%、023%,仍处于“陪跑”状态。也就是说,虽然拥有一定规模的流量入口,但墨迹天气的变现手段相对单一,基本上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互联网广告服务。

可另一方面,工具型APP的使用时长又极其有限。招股书可见,2017年1月至9月期间,墨迹天气APP的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只有2分36秒,这对以广告导流为主要赢利点的来说必然不妥,努力跳脱“即用即走”困局、提高用户粘性以及停留时长成了当务之急。

2012年,墨迹天气推出了时景社区服务,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的实时分享互动平台,试图增加社交属性来提升产品粘性;2014年,上线雾霾播报功能;此后,又增加了新闻、小说、房产、汽车、游戏、电商等多个板块,然而这些与原本的天气场景并无契合度。一个轻度应用工具就这样变成了繁杂的门户,随处可见的广告只会徒增用户反感,这必然是一个死循环。

内部信中,金犁信心满满,“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什么常胜将军”,他声称公司目前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和灵活的运营机制,销售业绩持续增长。然而在回应整改之后,又该如何在死局中寻求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新的盈利渠道呢?

或许,墨迹天气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工具类APP们缺乏想象空间的无尽悲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安树

    总访问量:198549
    全部文章:108
中国青年文艺协会会员,90后散文作家,涉猎传统文化,时事政治,影视编导等,2011年进入互联网,专栏作家,曾任职于某科技媒体,现为自由撰稿人,文学和互联网作品超两百万字。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