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用每日优鲜1/10融资额做到一半DAU?易观8月数据显示食行生鲜只有44%

2019/9/28 23:48:00

文/小锌

9月27日,易观咨询发布《8月生鲜电商榜单月报》,生鲜电商行业整体活跃人数持续上升,每日优鲜、盒马、本来生活三家应用月活人数略有下降,叮咚买菜、京东到家、食行生鲜则位居增长榜单前三位,其中食行生鲜8月日活为24.9万,每日优鲜日活为57.5万,食行生鲜日活为每日优鲜日活的44%。

月报显示,8月的生鲜电商积极拓展市场,多点和叮咚买菜都将触角伸向广东省,新地区业务带来用户增长;食行生鲜依然在人均月度使用天数和留存率方面排在前列。

8月生鲜电商榜单

食行生鲜8月人均使用天数居行业首位

从月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出,8月份,多点、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的日活数据仍居首位,盒马排在第5位,食行生鲜位居随后第6位。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第二届)中国生鲜零售大会现场,食行生鲜创始人张洪良公然“怼”每日优鲜称,食行生鲜虽然只用了每日优鲜1/10的融资额,却做到了其一半的DAU(日活)。实际上从此次易观发布的这组数据来看,食行生鲜8月份的日活为24.9万,每日优鲜日活为57.5万,也就是说,食行生鲜日活只占到每日优鲜日活的44%左右。

各电商平台日活状况

日活虽然不高,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生鲜电商中,食行生鲜的人均月度使用天数最高,同时食行次月留存率仅次于京东位居第二,这说明了食行生鲜用户具有粘性高、高复购的特点。锌财经查阅易观咨询以往的数据发现,食行生鲜在次月留存率、人均使用天数方面长期处于领跑地位。

各生鲜平台的次月留存率

易观咨询此份月报分析指出,在互联网企业获客难、成本高的大背景下,生鲜电商企业更应该转向依靠高复购发展,才有生存之地,高速奔跑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个虚荣性指标,精益成长才企业有未来。

用户每隔12.5天打开一次每日优鲜

从此次易观咨询发布的图表中可以发现,部分生鲜电商平台存在用户月活低、打开率低的现象。

以反差最大的每日优鲜为例。每日优鲜日活量为57.5万人次,仅次于第一位的多点,但其8月的人均月度使用天数仅为2.5天,换句话说,用户每隔12.5天才会打开一次每日优鲜。

各电商平台人均月度使用天数

实际上,用户黏度不够、复购率低,获客难,正成为不少生鲜电商的新困扰。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生鲜电商月活、日活比例其实可以看出一家平台的健康程度。

一般而言,生鲜零售的交易费用,即成本,主要来源于获客成本、损耗成本、物流成本三个方面。

其中,获客成本的影响因素是拉新、留存和复购。衡量指标是月活/日活比和无促销复购次数。特别是这个月活/日活比最能反映问题,一方面可以反映这家平台的获客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这家零售企业的客户粘性,毕竟生鲜是靠高复购生存。

一个生鲜电商企业的月活/日活比大于7的话是非常危险的,这说明平均每位顾客一周才来一次。“有些电商平台的月活用户几百万,日活用户只有几十万,这样的玩家基本天天在搞‘大额满减’和大量投放广告拉新,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该业内人士指出。

烧钱补贴真的能解决用户粘性差的问题吗?

从以上月报数据还可以看出,用户粘性差已经成了头部生鲜电商平台的通病。有人说在流行烧钱的时代,喜欢薅羊毛的消费者被惯坏了。生鲜电商平台普遍在亏损,用户没有“红包”却不愿意再来了。

为了刺激用户“粘性”,平台要么继续补贴用户,要么花更多的成本获得新用户,“烧钱”成为目前众多生鲜电商的现状。

仔细探究,很多生鲜电商虽然呈现出持续烧钱的现状,但资本依然看好,背后的逻辑无非是投资者们也在赌一个局,赌什么呢?

第一,赌烧死所有对手之后,可以垄断行业进行涨价,就像如今的滴滴一样;

第二,赌规模扩大后,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用后端供应链降本,打平前端履约成本;

第三,赌客户粘性增长之后,用生鲜引流,卖更高客单商品,如家电、家政服务等;

第四,赌客户粘性和数量增长后,在数据和技术驱动下产生新的盈利模式。但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想要取得胜利,就都绕不开平台的成本效率。

对生鲜电商而言,仓储成本和门店虽然因模式不同各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会太大,而除了上述讲过的获客成本,损耗和物流成为影响各家成本最核心的两大因素。

其中,最影响物流的配送方式分为自提和到家,最影响生鲜损耗的购买方式分为预订和即时。如果把这两类四个方式在成本轴排开,两两组合,就会出现传统门店、传统电商到家、预定自提、前置仓到家四种,其中,到店模式(生鲜超市)损耗成本最高,传统到家(京东、喵鲜生)模式物流成本最高;前置仓到家(每日优鲜、叮咚)物流成本高,损耗较低;预订自提模式综合成本最低。

成本优势最终会体现在生鲜商品价格上,以食行生鲜为例,据介绍,食行生鲜平台的蔬菜价格比传统菜市场要便宜15%以上,加之预订制0库存、低损耗的特性,使得食行生鲜在用户粘性和复购率方面高于部分头部生鲜电商平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