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一个“爬虫”,一个“内鬼”,用户在内网里裸奔到几时?

2019/9/18 22:15:00

2.jpg

今天的“互联网数据治理”话题,商业向心力实验室将关注“数据安全”。

先讲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刘强(化名)在2017年的时候,一口气购买了两部iPhone手机,一部用的旧电话卡,另一部办了张新卡,原因是他受不了每天二三十个骚扰电话,把老卡手机设置成只接白名单打来的电话,其他电话一律设置成拦截。

为了不让新的电话信息泄露,他在所有APP注册账号时都使用老卡,新卡只用来打电话联系朋友和客户,但时间不长,新卡也被泄露了,他唯一能想到的泄露原因,就用另一部手机的账号给新号充值了。


 

1

 

恰值网络安全周,我们注意到很多互联网公司大佬也都在谈网络安全,有的呼吁建设“安全大脑”,有的力挺使用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有的亮出了“云安全”、“智能安全”黑科技。

但是,在现有“数据裸奔、用户透明”的内外网互联网架构下,怎么谈网络安全,都觉得不那么令人信服,商业向心力实验室认为,数据安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加密网络”,而不是一味地想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网络架构上打补丁。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构建“加密网络”的呼声越来越高,《后谷歌时代》作者、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乔治·吉尔德,就是加密网络的坚定支持者,他甚至认为,像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样带有“后花园”的网络都应该被颠覆。

乔治·吉尔德不厌其烦地呼吁,互联网应该走向基于区块链网络的“密算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像打补丁一样弥补安全漏洞。

加密网络呼声走高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现有的互联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互联网公司自己的“内网”,另一部分是用户看到和使用的“外网”,内外网的架构设计给数据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内鬼”数据泄密是隐私数据泄露的罪魁祸首。

据《财经》杂志报道,80%的隐私泄露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内鬼”所为,黑客入侵和其他方式则只占20%。

“内鬼”泄露隐私的方式不仅有很多,而且还十分隐蔽,有的是直接从内网中将数据导出,有的是故意在APP软件中预留“后门”。

3.jpg

最让人忧心的是,内鬼泄密,大公司也不能幸免,央视《新闻直播间》就曾曝光国内某知名电商网站的“内鬼”事件,导致多达50亿条公民信息数据泄露。

而除了被媒体曝光的“内鬼”事件,绝大多数公司会选择悄悄辞退涉嫌泄露数据的员工,因为怕影响公司声誉和遭遇用户索赔。这意味着我们不知道的很多“数据泄露”,可能都不了了之了。

 

2

 

现有网络架构的缺陷十分明显,极容易被钻漏洞,造成数据安全隐患,“网络爬虫”就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每年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信息被爬虫技术公司抓取,用于隐私信息倒卖等非法目的。

近一段时间,大数据风控行业“地震”,多家为P2P提供风控大数据的公司被一锅端,员工被抓,就和“爬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财经网报道,近期大数据公司魔蝎科技CEO周江翔、公信宝的项目相关方、天翼征信的多位高管及员工先后被警方带走调查,业内人士分析,魔蝎科技被查原因系“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公信宝被查也大概率是因为“爬虫业务和数据”。9月18日,媒体传闻同盾科技的爬虫部门也卷入旋涡。

4.jpg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风控数据公司因为拥有用户的信息、关系图,在获客、营销、催收服务于现金贷机构,但这些公司的数据来源大多处于灰色地域,对于个人隐私缺乏保护,存在广泛的数据滥用问题。

如果是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网络,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不仅“爬虫技术”无法抓取到用户的匿名信息,没有私钥互联网公司也无法判定用户是谁,导致抓取到的其他数据没有意义,不会对用户构成损害。

 

3

 

互联网需要开放,把更多的人拉进来,从而打造一个更具“效率”的网络社会,这是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

但开放的互联网更需要“加密”,保持彼此之间的一点“陌生感”,而不是大家都脱了衣服坦诚相见,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互联网巨头的“后花园”里,用户从头到脚全方位的信息你都知道,这无助于构建“信任网络”。

“大数据之父”、牛津大学教授舍恩伯格指出,当前大数据的价值不再单纯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在于它的二次利用。

事实上,2018年震惊世界的Facebook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全球媒体的持续关注,其正是在数据的“二次利用”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使用的用户数据被剑桥分析公司二次用于了竞选投票等其他用途。

5.jpg

但是,如若Facebook用户数据被从源头上进行加密,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数据安全问题,更不会出现由此伴生的一系列经济、金融和国际问题。

未来,随着多种AI应用的普及,如智能音箱、智能手环和智能家居等,包括指纹、瞳模、人脸、心率等个人数据还将被过度采集,这将加剧隐私泄露风险和各种数据安全事件的发生。

 

商业向心力实验室认为,数据安全已经升级成为网络安全的核心,开放的互联网更需要“数据加密”做保障,在现有“内外网”架构下,如何探索和实践类似区块链网络的数据加密机制,不再让“数据裸奔、用户透明”持续下去,将长远影响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