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真AI第一股!旷视为资本市场准备了什么新故事?

2019/8/27 20:30:00

关于人工智能的创业草莽期或将暂告一个段落,而敲锣打鼓上市的接力赛即将开跑。端倪来自于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旷视终于尘埃落地的上市传闻。

8月25日晚间,港交所正式披露旷视的招股书,正式开启他们的上市之路。这也是国内第一家完全以AI技术为核心的创业公司选择在港股上市。如果顺利上市,意味着其也成为包括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在内的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中首个提出上市计划的人工智能公司,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即将迈向更为成熟,以及更开放和透明的一级市场。

1

实现经营盈利,旷视进入价值新估阶段

招股书显示,在业绩期内,旷视的财务表现强劲。旷视的收入由2016年的6780万元增至2017年的3.13亿元,再增至2018年的14.27亿元,2016年至201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8.8%。旷视于2018年的经调整净利润为3220万元,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旷视的经调整净利润为3270万元,在业绩期内,旷视的经营性利润为正。

亮眼数据背后意味着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而透过枯燥的数据,我们也得以管中窥豹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基本业务面及其依托于中国国情和市场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脉络。

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去年以来,很多科技公司上市,2018年堪称IPO大年。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掀起了一场IPO和上市潮,小米、猎聘、美团点评、映客竞相选择港交所上市。面对资本市场的考验,各路选手也都在试图用一些概念、故事来阐释公司的核心价值。而如果仔细看,不难发现,大家的逻辑都围绕着三个点:人、事、利。

比如B站摆出了“Z世代”的概念——B站82%的用户为1990至2009年出生的中国用户,他们被定义为“Z世代”。这是围绕“人”的操作;美团讲了一个“Food+Platform”的故事,以“吃”为核心建设生活服务业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多层次科技服务平台。这是围绕“事”的操作;宝宝树在上市的时候则是强调其是近年来港股上市的新经济股中为数不多的已实现盈利的独角兽公司。这是围绕“利”的操作。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演的话,我们不难抽调出旷视背后隐含的新故事,这几乎囊括了三方面:

关于人。在清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而旷视,则是这群天才少年的“收割机”。旷视的故事开始于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姚班” 的印奇、唐文斌和杨沐三位创始人成立了旷视。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华系”企业,聪明人有聚群的效应,旷视的“技术信仰和价值务实”吸引了越来越多天才少年的加入,人才的积累推动着旷视的技术不断升级、创新。

关于事。当人工智能成为当红“炸子鸡”之时,旷视正好踩上了这个风口并抓住了新机遇。旷视招股书显示,旷视是一家世界级的人工智能公司,凭借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能力,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多个行业发展,从而通过技术的创新以及商业化的成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利。得益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耕耘,旷视业绩实现飞快增长发展。根据招股书旷视有三大业务: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由于供应链物联网从2018年才开始产生收入,且收入规模只占总收入的7%,因此个人和城市物联网就成了旷视收入的主要来源。

按时间追溯的话,从2016年到2018年,旷视全年的收入分别为0.67亿元、3.13亿元、14.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5倍,而且2019年上半年的收入达到了9.49亿元,同比也增长了超过2倍。

2

脱虚入实的商业化落地,AI独角兽的真王牌

在笔者看来,除却上述,旷视能吸引未来资本市场最精彩的故事在于——8年技术路让这头AI独角兽已经到了收割AI价值的时候,能带来实际的商业化增长及商业应用的成功才是其纵横资本市场最有力的杀手锏。

2015年,旷视因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亲自演示刷脸支付而声名鹊起。2016年,旷视与支付宝合作研发的刷脸支付功能正式亮相,这家公司开始与人脸识别划上等号。

老牌信息技术研究分析公司Gartner近日发布的最新版的AI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Robitic Process Automation Software(机器人自动化运行软件)、GPU Accelerators(GPU加速器)、Speech Recognition(语音识别)或将成为最快落地的AI项目。而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创造一个像人一样的AI)、Autonomous Vehicles(自动驾驶汽车)、Quantum Computing(量子计算)等技术实现难度有待考量,或许还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可以说是作为人工智能最早的代名词也是最容易实现的AI技术,旷视可以说是第一波享受了AI风口红利的企业。数据可以佐证一切。此次在招股书中,旷视披露Face ID解决方案客户复合年增长率为186 .7%,由2016年的127名增至2018年的1044名,截至2019年6月30日为1102名。此外,旷视2018年为中国98个本地城市的政府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相比2016年的31个城市,复合年增长率为77.8%。

这些数据事实上便折射出旷视带来实际的商业化增长。

而灼识咨询在报告中也指出,自2012年通过Face++进入个人物联网行业以来,旷视如今已经成为了这一垂直领域的领导者。按2018年收入计算,旷视是中国最大的云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提供商,占据逾六成的市场份额。在2018年中国生产的配备身份验证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机中,超过七成使用了旷视的基于人脸识别的设备解锁方案,小米、OPPO、vivo都是其重要的客户。另外,金融科技公司(如招联金融)和网约车平台(如首约汽车)也采用了旷视的身份验证功能。

继续剖开旷视的基本业务面,可以将主要的业务领域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而这三大业务的布局背后,实际上也反映出这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在极力撕掉人脸识别的单一标签。

而布局三大物联网业务棋局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AIoT作为这两年火爆的产业智能化概念,指的是AI+IoT,即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相结合,IoT与AI的结合,就像科技界的天生一对,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IoT可以将生活中的硬件、实体给数字化,进而实现万物互联。而IoT需要设备智能感知环境、用户和场景进行智能决策,这背后离不开AI技术。显然,这两者结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大趋势使然之下,再加之5G爆发前夜,让各路科技玩家全面布局AI和IoT的时机业已成熟,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也让旷视的AI落地有了具象的市场空间和产品场景。

从与蚂蚁金服合作刷脸支付,到为美图提供人脸检测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再到最近两年主推城市管理等,旷视逐渐找到一条机器视觉的落地之路。

今年年初,旷视开启了一系列频繁动作:更改LOGO、发布机器人战略及操作系统“河图”……从手机、金融跳进物流领域。比起过往的算法务虚和泛泛而谈,落棋如子的频繁动作背后意味着以旷视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其试图提供针对B端客户的软硬件一体化和AI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如果环视整个人工智能领域赛道,不难看出泾渭分明的两路选手:一方是针对C端的消费端生产智能音箱、智能翻译笔(录音笔)和无人车等量产化产品;而另一路选手则是在产业端,针对AI芯片、物流机器人、安防智能化等市场展开厮杀争夺。显然,从业务面看旷视代表了后者。

目前的形势在于C端是整体亏损局面,中小AI企业难以抗衡巨头。而在B端,单个企业的体量未必那么大,但至少目前能赚钱活下去。并且相较前者,存在巨大的商业化落地和盈利空间。

3

左手技术右手资本,生意经与无限游戏

过去数年,以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一战成名为标志,让民众和业界对AI的能力有了切身体会,不过公众对于AI的认知总是呈现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饱含热忱与期待,而另一方面也对之不断打上问号:AI究竟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时候才能商业化落地?……

残酷的商业铁律也在提醒各路AI玩家们,只有技术落地才是价值的证明。环视整个行业,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也同样在探索最基本的命题——关于商业化落地的生存谜题。根据伦敦风投公司此前的调查,40%的欧洲AI创业公司事实上并未使用AI技术;而多家研究机构报告表示,90%以上的AI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此,旷视应该思考的很清楚——如何落地到场景中,如何用技术实现降本增效,才是头部玩家实现商业价值的道路上真正的挑战。

为此外界不难看出旷视的两个新动作:一是继续做唯技术论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一直在大力投资作为竞争力核心的技术研发,其研发开支从2016年的7,82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亿元,再到2018年的6.13亿元。在招股书中,旷视预期未来的研发开支还会持续增加。

而另一方面投身于一场“无限游戏”之中。随着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等垂直领域做好、做深、做透后,旷视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生态圈,向其它方向扩张试图将棋盘越做越大。并且“不同于有限游戏通常受时间和规则限制,无限游戏会一直持续,规则和参与者也会不断改变”。

总之,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负责任、有价值的人工智能生态,旷视CEO印奇提了几点思考,包括创造智能世界的“大脑”、投身无限游戏、打造组织基因、引导科技向善等。

如今,随着IPO申请的递交,旷视有望在未来把握资本和技术两张王牌,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带来新的视角。与此同时,IPO之路只是旷视这场“无限游戏”的开局,摆在这头引领商业化落地的“AI独角兽”面前的,还有需要耗费相当时间与心力面临一场旷日持久却十分必要的战役。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号“王小琉”。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王小琉

    总访问量:422582
    全部文章:232
王小琉(个人微信号wangxiaoliu203406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关注IT、可穿戴、智能硬件。文章多见于钛媒体、雷锋网、创业邦、速途网、凤凰科技、人民网、中青网等各大媒体。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