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企业家诈捐?承诺的巨额捐款落地难

2019/8/22 16:11:00

       《法律与生活》综合消息,据《南方周末》报道,近年来,承诺大额捐赠的企业家数量不断增加,据国际公益学院、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捐赠百杰榜》(2018)统计,2012年,中国内地捐赠额一亿元以上捐赠人仅有17人,2017年已上榜40人。而2018年“百杰”捐赠总额256亿元中,169亿元为承诺捐赠。

 

        近年来,巨额捐款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但捐赠相关制度并不够完善,富豪们公开进行“感性”“短期”的承诺捐款,即便没有落地也很难追责。慈善法对“诺而不捐”虽有所规定,但实际监督效用有限。

 

        含糊不清的诺言:没有明确的捐赠形式、捐赠期限、接收捐赠的项目,通常都不可信

 

       在捐赠“东方园林”7630万股股票前,企业家何巧女已以个人名义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承诺多笔千万捐赠。

 

        2015年,何巧女首次以股权捐赠的名义,向自己作为创办人的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巧女基金会)捐款。

 

(何巧女)        


        股权捐赠是国内外企业家大额捐赠的重要方式之一。1999年,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率先捐赠巨额股权,并于2010年举办“劝捐晚宴”,当时其捐赠形式也引发国内企业家关注。

 

        据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介绍,股权捐赠的好处一方面是于接受捐赠的慈善组织而言,可以通过拥有的股权增值获得稳定收益,解决了慈善组织缺乏投资理财能力的困境;另一方面,股权捐赠不需要将股票套现,更便于解决税收减免的问题。

 

       但何巧女的方式有所不同。

 

       据媒体报道,此次捐赠的方式为本人减持股票后的现金捐赠,根据项目进展逐年拨付。巧女基金会也将这笔捐赠置于官网上的显要位置,却未描述受赠方是谁以及具体的捐赠方式。

 

       何巧女此后的捐款,多出现了这种“模糊”状态,即捐赠形式、捐赠期限、接收捐赠的对象都没有明确。

 

        2016年8月,何巧女宣布向阿拉善SEE基金会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后者“任鸟飞”专项基金。当时签有捐赠协议,用5~8年的时间执行,她也实际执行了,目前,该捐赠进行至第四年,阿拉善SEE基金会收到的捐款累计仅1500万元。

 

       2016年~2017年间,何巧女分别在不同场合宣布要向巧女公益基金会投入10亿美元、15亿美元,支持气候变化和应对可持续发展,但这些捐赠,都没有受捐方,也未提及捐赠协议。

 

       《捐赠百杰榜》(2017)课题组向巧女基金会询问15亿美元的捐赠时,得到的回应是“该承诺对2015年股捐善款的使用方向做了进一步明确”。也就是说,该捐赠都囊括在2015年的股权捐赠中,但何巧女和基金会在捐赠时并没有清楚解释,导致追责时也不清楚,日后媒体总结承诺捐款数量时,将她近年来的承诺累积,最终算出180亿。

 

        2018年5月,东方园林公司爆出经营问题,2019年一度拖欠员工工资,巧女基金会的项目随之陷入停滞及暂缓,巧女基金会副总裁石全华女士称“目前落地项目只占到签订合作协议项目的15%”。

 

        有基金会秘书长总结说,一个项目如果没有明确捐赠对象、捐赠时间以及接受捐赠的公益组织,“通常都不可信”。

 

         税负过重的“诺而不捐”


       “诺而不捐”引起争议最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少数明星陷入“诈捐门”,人们开始在大型募捐晚会上紧盯举牌的捐赠企业。

 

        2009年10月20日,福建富商陈发树宣布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将其个人持有的有价证券捐赠给基金会,价值83亿人民币。

 

       不到一年,陈发树被指责“诺而不捐”,当时有报道指出,陈发树宣称要捐的83亿仅到账1.6亿。2012年,陈发树因减持股份再遭质疑。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最后回应:“陈发树在基金会成立之日即捐赠1亿元本金;过去两年,通过捐赠股票的收益,持续向基金会捐赠1.87亿元。”

 

        至于“股票未过户”,该声明称,“我国慈善税收及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股票过户将产生巨额税款。”

 

       当时的陈发树仍显狼狈,人们对他的捐赠动机产生怀疑。为此,邓国胜坐不住了,他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管是不是‘作秀’,只要捐了就该尊重人家!”

 

        邓国胜认为不少人热衷于追问“捐款动机”,对捐款人“到底想要干吗”议论纷纷,却不关注于公益慈善体制、捐赠程序和善款使用效果等关键问题。

 

       “我不喜欢简单粗暴谈‘诺而不捐’。”邓国胜回看当时的情境,认为当时的制度不健全,舆论过度指责企业家“诺而不捐”不应该。

 

       当时,股权捐赠视同销售规定,捐赠股权给基金会,须缴纳约25%的所得税,想做慈善的企业家们将付出高额的税收成本。2011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并承诺捐赠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市值35.49亿元,为实现捐赠,需要交纳6亿元税收。

 

       几经沟通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的批示,对曹德旺的股权捐赠专门下发了一个通知,允许曹德旺不必立即缴纳税款,在基金会设立后5年内缴齐税款。

 

       高额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权捐赠的积极性,直至2016年慈善法颁布后,股权捐赠才进入零税负时代。

 

         2016年4月2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公益股权捐赠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该文件明确了企业股权捐赠行为应视同转让行为,股权转让收入额以企业取得股权时的历史成本确定。

 

        邓国胜认为,“新规定实际上减免了捐赠人此前就股票增值部分需缴纳所得税。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大大激励了企业大额捐赠行为。”

 

        “诺而不捐” 能否追讨


        或因税收等慈善制度不完善,企业家“诺而不捐”,但也有人为了扩大知名度承诺捐款却不履行。

 

        “社会上的确存在大量诺而不捐的现象,一些企业家一方面高调捐赠,借此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诺而不捐,或者第一年捐赠第一笔资金之后,就不再捐赠,所以,法律有必要做出明确的规定。”邓国胜解释了慈善法立法的背景。

 

        2016年颁布的慈善法第四十一条,对“诺而不捐”的行为做了界定,首先需要符合两个情形,一是捐赠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公开承诺捐赠;二是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且签订了书面捐赠协议。

 

        但以上条款还要考虑两个关键要素——“逾期”和“接受捐赠的人”。因为慈善法对“诺而不捐”给出的方案是,“捐赠人违反捐赠协议逾期未交付捐赠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赠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组织和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

 

       如果没有明确捐赠时间,何来“逾期”呢?如果没有明确受捐对象,又该谁来追讨呢?邓国胜提出建议,“需要有公益诉讼人进行起诉”,同时他也坦承“操作难度大”。以现在较为常见的“环境公益诉讼”为例,尽管有多项法规支持,民间组织的公益诉讼之路并不好走。“即使是指定的受捐公益组织,也很可能不会站出来追。”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秘书长刘文华认为。

 

        李田是一家亿元捐赠体量的基金会筹款官员,她指出,规范的基金会管理中,每家基金会都有其年度筹款规划。“我会拿出我们的品牌计划一二三四给对方选择”,不会把捐赠集中于某个项目,也不会依赖某一笔特定捐赠。

 

        此外,基金会筹款都是提前的。“今年筹的都是明年用的”。某个捐赠者“诺而不捐”对基金会的正常运作不存在特大影响,不会导致某一公益项目直接瘫痪。“捐赠迟到的情况对我没什么困扰。”李田说。

 

        另一名接触过大额捐赠的筹款官员则认为自己不会主动追捐款人,“毕竟是‘金主爸爸’,我们的慈善文化中,捐赠人要比基金会强势”。

 

        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的确出现问题的企业家,慈善法也留了空间,如果捐赠人承诺捐赠后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向捐赠地的民政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赠义务。

来源:法律与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