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在巨大亏损之下,Uber该如何创新?

2019/8/17 22:34:00

t01c97ffc4e7cb47acd.png

87日美股盘后,Lyft发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Q2营收同比增长72%亏损6.442亿美元接着,Uber发布其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Q2营收3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净亏损52.4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52.7亿美元,这也是创下自2017年以来单季度亏损最高值受此影响Uber股价盘后也是一度下跌12%对此,Uber在财报中做出了解释,净亏损52.4亿美元中包含了2.98亿美元的IPO相关司机奖励和39亿美元的基于股票酬劳,Q2的市场营销费用也高达12.22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提高到了38.6%创下了新高。除了Uber持续巨亏今年2月,滴滴数据显示其在过去一年亏损109亿元这些网约车平台似乎都透露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疯狂补贴。

网约车平台为何走到如此地步,这是跟他们本身的商业模式有直接关系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受众而言,网约车出现并不是一种创新需求,它仅仅是提高了人们的打车效率,再加上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并未给传统的出租车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些平台为了用户提高满意苏,让网约车司机随时待命,这样导致平台需要持续的给予司机运营奖励/激励措施。根据滴滴财务数据显示,在司机补贴方面就投入了113亿元。而Uber的制度是在正常的补贴之外,再向司机支付的数倍于此的“额外激励”。2018Uber超额司机激励从3.06亿美元增长到8.37亿美元,增长173.53%,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的39%从数据中也不难看出,超额司机激励极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平台的盈利空间。再看另一巨头Lyft迫于上市压力,上半年还在进行司机补贴的Lyft宣布停止补贴战其联合创始人John Zimmer表示:“2016年我们的目标是扩大用户规模。但发展到今天LyftUber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了,而是如何给客人更好的服务。”此观点也是得到了Uber赞同,为此,Uber将洛杉矶的司机补贴从每英里80美分减到了60美分。不仅如此,在今年730日,为了降低成本且提高利润的Uber宣布将营销部门人员岗位削减400

面对如此大的亏损,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表示,“我们对公司非常有信心,随着我们不断走向成熟,这家公司将会实现正现金流。目前团队正在专注于大规模提高总营收,而同时又在各大环节提高效率”。在这样的状况下,Uber另发展起外卖业务。自此,外卖业务一直是其财报中的聚焦点,2019Q1Uber外卖业务营收5.36亿美元,同比增长89%2019Q2Uber 外卖业务营收为5.95亿美元,同比增速72%之所以外卖业务会有如此发展,主要是来源于北美市场对外卖服务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需求。但在外卖业务板块,Uber也面临着竞争者,比如亚马逊旗下外卖送餐业务外卖网站TakeawayJust Eat合并2018TakeawayJust Eat的订单总和是3.55亿欧元,总订单金额达到73亿欧元。Uber CEO 对此也表示:Uber Eats业务仍然是一项继续保持非常显著的增长,并继续吸引大量资金的业务。这不仅是在美国,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外卖业务中,有很多资本在追逐着巨大的增长,我们是全球的领导者。所以,坦率地说,我不认为这项业务明年或后年会盈利。”但即使增加了外卖业务,Uber的盈利也十分艰难,因为外卖业务和网约车业务二者都是需要补贴

不仅是Uber 其它平台亦是如此,在困境中不断徘徊。想要跳出困境,这些网约车平台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自动驾驶技术。司机补贴额度大、难以盈利的问题的重点就是自动驾驶技术。如果无人驾驶打车业务成功开展,这将会为各大网约车平台省去大部分成本费用。平台可以运用自动驾驶技术掌握司机资源,并从根本生降低了成本。不仅如此,与传统模式相比,自动驾驶有着更高的生产力,可以帮助平台脱离亏损现状。整个网约车的市场竞争也从补贴竞争转移到无人驾驶技术竞争上。为了打响无人驾驶之战,Uber2015年收购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50多名研究人员开始自动驾驶研发Lyft2018年宣布成立无人驾驶实验室,而滴滴则将其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但从目前现状,自动驾驶技术还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最主要的安全性问题,毕竟技术并未成熟。自动驾驶是可以带来大的利益,但是倩倩需要高额的投入,这也是一场持久战。

    为了跳槽难盈利的牢笼,各大平台也在不断开拓新业务。 Uber会议上表示下个季度将会推出大载客量车辆的共乘等创新业务。而业务较为单一的Lyft也将在网约车业务之外,拓展移动业务。在此之前,其也曾收购Motivate及其共享单车网络,并在北美城市部署了电动自行车和小型摩托车。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这些网约车平台是否能重获新生、脱离困境还需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