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入坑弹幕多年后,我看到了视频的另一种可能

2019/8/8 11:11:00

你喜欢弹幕吗?

这个最早在2008年由日本网站niconico发明的小把戏,不知不觉已经陪伴我们10年了。

有些人觉得它很打扰,一通刷屏猛如虎,全屏遮挡无死角。

有些人无弹幕不欢,当年网上一个关于“为什么看弹幕”的投票,得票最高的理由是“因为孤独”。 开弹幕就像一群人陪你一起看视频,既欢乐,又温暖。

弹幕是怎么占领视频的

弹幕就像老干妈,开不开弹幕是两个不同的作品。到底是更好的作品还是更坏的作品,一千个用户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不可否认,弹幕已经占领了视频产业,据统计仅B站的弹幕总数量就接近50亿条。弹幕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打卡型、盖楼型、认亲型、粉丝刷屏型、野生字幕型、预警型、消惊型、吐槽型、空耳型、科普型、剧透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热心网友做不到。

单个网站近50亿条的互动量,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先觉者们抱持着乐观态度纷纷入局。早在2012年,土豆、爱奇艺、乐视、腾讯、搜狐、暴风等相继配备了弹幕功能,一些商业影视剧也有尝试将弹幕引入作品。如《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3》、《绣春刀》等电影,都曾把弹幕引入影院。有妖气曾在漫画中发布阅览弹幕的功能,当当网的当读小说也给原创小说配备了弹幕,而音乐和弹幕的结合也在2014年的Echo和QQ音乐中先后出现。

中国弹幕在巨额商业资本推动下突破了ACG爱好者封闭圈,你可能毫无察觉,但它早已在物理层面毫无争议地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一种基础设施。

这让人联想到美国的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的“软件结构”。劳伦斯认为,软件往往具有一种特性,它们通过非强制手段,在不知不觉间占领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从物理层面规制并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考。由于在技术扩张的过程中,消费者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和被改变的位置,因此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权力形态。

十年来,弹幕也在用户无知无觉的情况下占领视频网站,在物理层面深刻影响了视频观众的观看行为。

弹幕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弹幕作为一种视频的“软件结构”为何成功地征服了人们?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 弹幕验证并利用了视频用户的注意力剩余

经常刷剧的人一定有体会,我们的大脑是有能力在理解剧情的同时留意屏幕顶端飘过的弹幕的。况且,大部分影视剧的画面切换相对比较平缓,是不需要我们死死盯着看的。弹幕就刚好捕捉到了观众看剧时分散出去的注意力,瞄一眼弹幕只要一瞬间,人关注是短时的,局部离散的。这证明视频存在着注意力剩余。对于不是很密集的弹幕,画面无聊时看两眼,不无聊时就基本可以忽略。

很多同学会问,在观看严肃的影视剧、快节奏的高潮、高沉浸性的音乐节目时,我们是高度集中的,看弹幕很可能影响观看体验,弹幕数量太多也会挡住屏幕影响观看。

在以上少数高专注视频场景中,有些人会选择关掉弹幕,有些人会关掉看一遍,再打开弹幕看一遍。而目前各大视频平台也相继开发出“智能防挡弹幕”功能,通过AI技术让画面中的角色浮于弹幕上方,不失为一种兼容的方法。

2、 弹幕是基于场景的实时互动,可以有效融入场景,提升内容价值

弹幕在2008年的出现,是对视频评论功能的颠覆。传统的视频评论只能在视频页面下方完成。用户都是在完成视频观看后进行评论,因而评论内容往往是总体性的、抽象的、宏观的,这类评论更像是“用脑”的结果。

而弹幕是利用flash播放器技术,记录所有弹幕评论的时间点位。在播放一段视频时,先将所有评论格式化,然后再在特定时点、特定位置,显示特定评论内容。这种实时的播放方式让时间相隔久远的评论同时出现在弹幕序列中,产生一种拟同步性。一方面让所有评论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视频场景的每个细枝末节,另一方面使得评论内容更具体、更细微、更容易唤起特定瞬间的情感化共鸣。

正如Bilibili陈睿在2015年复旦大学演讲中说,弹幕真正作用是“氛围”、“吐槽”、“情感反馈/互动”。弹幕唤起的不是反思性、分析性的交流,而是环绕着用户身体的感觉和氛围,要求用户进户条件反射的快速反应,是情感互动。视频互动需要充分利用情感性(affect),而非感情(emotion)。

场景是唤起用户心理共鸣的最有效的渠道,因而视频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场景价值。这类似于广告商永恒的追求:通过在广告中加入与品牌文化相关联的场景铺垫,唤起用户的购买意愿。同样地,能够有效融入视频场景内容的弹幕,逐步发展成为视频的重要“软件结构”,也是顺理成章的。

也正由于这种实时性,优质的弹幕往往可以成为优质内容。各种神弹幕、刷屏弹幕,常常成为大家观看视频的理由,成为内容本身的一部分。很多人明明已经看过某部视频,过段时间还要去刷,很大程度上是单纯想去享受置身弹幕包围中的欢乐。这些神弹幕多年来为B站甚至整个互联网圈带来了很多流行语,其质量有时高于视频作品本身。

3、 弹幕创建了天然的社交场景,并为特定受众提供了精神归属

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为什么看弹幕”调研吗?最高得票是“因为孤独”。孤独,是这个时代的表征。85后忙事业家庭孤独,95后追求圈层认同也孤独;北上广深的空巢青年孤独,二三四线的小镇青年也孤独。

在深夜不愿睡去时,打开视频,随时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热火朝天地抖机灵,这无疑让我们的观看过程平添了乐趣。

这归功于弹幕为用户创造了一种“即时反馈”的贡献观看体验。用户感觉自己置身在一群有趣的人中间,和大家一起观看一段视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度过独处时光。

社交是真实存在于弹幕中的。弹幕帮你自动找到属于你的圈层,无论你是摇滚圈、动漫圈、古风圈,都可以在这里预见你最熟悉的暗语,找到圈层认同,彰显自己在某种亚文化中的地位,获得归属感甚至是精神归宿。

同时,弹幕也让观看者和视频制作者形成了一种真实的影响关系。在弹幕的生态体系中,制作者与用户是一种正反馈关系。弹幕是人气的风向标,引起关注是UP主最大的目的。有了弹幕,UP主更有动力制造更适合用户参与的视频点位,以提高点击率和视听率。通过弹幕收集用户反馈,也有利于内容创作者有针对性地优化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弹幕作为一种“软件结构”,是有利于视频的内容运营的。

弹幕的成功,印证了多种视频应用的可能性

弹幕的成功,证明了视频有潜力为各类“软件结构”提供生长的土壤。作为一种媒介,视频与各类互联网功能存在整合的空间。正如新媒体学者Lev Manovich所说,所谓新媒体,其最基本的构成原则便是“模块性”。所谓模块,就是组成一个集合体的功能单位。各种媒介可被视为各种“模块”,而各种技术手段可以与这些模块进行整合,获得新价值。

视频与弹幕的结合,就带来了质变。而理论上说,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媒体结合产生新属性与价值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视频正在凭它的直观和高效,逐渐成为承载互联网流量的优势媒介。据思科报告预测,到2022年,视频流量将占据全网流量的82%。市场开始注意到,基于一个完整应用生态的视频媒介,将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视频的发展,各类视频应用也早已风起云涌,视频内的互动形式也日趋多样。在这个过程中,弹幕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视频内的“软件结构”想要成功,需要合理利用视频用户的注意力剩余,关注用户体验;需要充分利用场景资源,与视频场景进行深度结合;需要契合用户的真实需求,帮助视频提升运营效果等等。

目前常见的视频应用有大家屡见不鲜的“云图”(在视频里跳出小角标,点击即可跳转外链),也有大家还并不熟悉的“视频小程序”等等。这类小程序在视频中创建一个透明的浮层,并在浮层上创建卡牌、红包、投票、电商等各类小程序。甚至在可期的未来,随着AI、5G的发展,视频小程序可以实现游戏、视频场景百科信息、搜索、等各类复杂应用。

如何让视频小程序真正贴合用户体验,充分结合场景资源,满足用户真实需求?这是行业正在思考的问题。在上海,有一家专攻视频AI应用的“90后”公司——极链科技,正在全力孵化下一代视频小程序生态。通过视频AI技术,他们让各种天马行空的原创视频应用与视频场景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这群带着专业视角的年轻人,可能比任何人都更懂得90后受众的喜好。

除了视频小程序,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脑洞:“视联网”。

所谓视联网,就是把视频作为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介质和功能服务的载体。也就是在你使用视频媒介时,所有跟视频当中的内容相关的信息和互联网服务,都能以舒服的方式实时呈现在你眼前。你可以在视频框内社交、玩游戏、买东西、订票订酒店、了解背景知识、搜索相关信息。

还不止如此,在未来某天,你带着智能眼镜时看到的一切,摄像头都能瞬间完成识别,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也能实时呈现在你眼前,你可以通过手势、声音等等和他们进行互动,AR导航、智能识别、智能辅助、安全预警、互动游戏,都将通过视联网生态连接人们的生活。

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终结者和钢铁侠?可谁又敢说这只是个梦呢?未来总留着什么,给对它抱有信心的人。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视频的另一种可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