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19/7/25 19:42:00

文 | 京畿部长

7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网发布了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的辞职声明。时至今日,这个在1945年12月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成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已经送走了13任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任IMF总裁期间,她虽然以擅长谈判而知名,但在货币政策经验方面却乏善可陈,外界对她评价不一,大家对于拉加德最近的印象,还是在前不久的G20峰会上,她对特普朗的女儿伊万卡翻白眼了。如今在10月她即将赴任欧洲央行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下任总裁竞争已经展开,虽然目前的代理总裁是大卫·利普顿,但无论谁当选最终的总裁,外界普遍认为该组织现在都需要顺应国际金融变化,进行改革了。

null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图源/新浪财经

IMF成立的初衷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它和世界银行一样,都是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机构,一般是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经济和债务危机的时候,IMF就会提供出手相应的援助。所以在每次危机之后,人们都会对它的表现品头论足,但总的说来,大家对于这个组织总是争论大于共识。

不可否认,在其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IMF在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还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多次解决他国经济问题的糟糕表现又让人们质疑它存在的价值,而且由于它是二战的产物,不少人还是认为IMF里面藏着美国的私心。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舒尔茨等人就曾明确提出,应该取消IMF,理由在于IMF的存在是政治干预市场的明显例证。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是少数,但多数人还是意识到,现在的IMF确实要做出比较大的调整了。

IMF现有185个成员国,每个国家的权利与其份额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此一来,关于份额的分配原则和调整机制,就有失科学性和动态性,很多时候往往是发达国家整体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尤其是美国对于重大决策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IMF决策过程中话语权较少,即便是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也很难在IMF的运行中展现自身的活力与进步。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是,自从有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多国家都被其自由的名义搞垮了。

比如在救助危机国家时,IMF的药方普遍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针对该国危机的具体举措。一方面债权国和有偿付能力的债务国对IMF的建议普遍抱有耳旁风的态度,另一方面则是还不起钱的债务国对IMF满腹怒气,钱越借债越多,认为自己陷入了IMF的债务陷阱。而且由于IMF的救助条件太严格、太具体,不仅缺乏灵活性,还影响一个国家的内政和主权,有时候往往还没帮助危机国家走出困境,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导致债务国叫苦不迭。

目前IMF的执行董事会有24个成员,6个成员来自欧元区,7个来自欧盟,8个来自西欧,而这些国家是永远不会使用IMF的贷款,但却拥有这IMF总裁人选的最终决定权,合法性监督的缺失让人们担忧,那么说到底IMF到底应该做出什么努力,才能找回自己应有的价值,保持存在的必要呢?

一般而言,面对金融危机,IMF可做的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在危机出现之前防患于未然解决掉,另一种就是在承受危机,遭遇金融抛售之后完成金融重建,但在金融恐慌的过程中,IMF实际上根本无所作为。针对IMF的改革,众人意见纷纷,此前曾有学者提出,制造一个全新的货币,以此来取代美元、欧元、英镑等货币,让这个全新的货币成为新的国际金融基石。但实现这个想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作为保障,这样一个单一的货币体系还可以解决另一个担忧,那就是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外汇储备贬值的担心,毕竟一个国家究竟负不负责任,谁也不能打包票。而这个建议根本目的还是取消IMF这个组织,但是就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来看,不论马克还是欧元,日元还是人民币,在能看到的未来它们都无法真正取代美元,可以说这方面不发生变化,想让IMF发生变化,几乎就是不可能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