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一直创新的三星手机 为何失去中国消费者

2019/7/25 9:29:00

一直创新的三星手机 为何失去中国消费者


【蓝科技】祁浩然

不重视中国消费者、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这对三星来说,才是失去中国消费者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爱美的时代,自拍成为了人们在使用手机功能时的必修课。然而如何在夜晚能够拍出完美的照片成为了当前追逐潮流的人的痛点。

这个痛点,在世界第一的手机厂商三星上或将得到彻底解决。近日消息称,三星有可能将夜景模式运用在全新的Galaxy Note 10系列旗舰的前置摄像头中,将夜景模式运用在自拍中,可谓是创新之举。据悉,三星将于8月8日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公布年度旗舰机Galaxy Note 10系列。

可以说三星手机一直在不断突破进行创新,然而在全球火爆的三星手机,为何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失去了消费者的热情呢?

一直创新的三星手机 为何失去中国消费者


终究因为一场爆炸

2013年,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20%,到2018年这个数字暴跌到了0.8%。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在短短的5年中三星手机竟然已经到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地步。而这一切或许是因为2016年的那一起爆炸触发了导火线。

回想1995年3月9日上午,三星集团前会长李健熙在首尔鱼尾工厂主持了一场载入三星史册的仪式。在李健熙的示意下,无线部门社长李基泰下令员工砸毁了15万台三星Anycall SH-700 手机,和无绳电话机、传真机等劣质产品一起堆成一座座小山,最后点上一把火。

其原因就是Anycall SH-700的不良率高达11.8%,李健熙将首批手机作为新年物送给朋友,也收到了不少故障报告。气愤的李健熙对全厂员工说:“如果你们再造出这样的劣质产品,我会再到这里,再烧一次。”

而当15万台Anycall SH-700换成了300万部Galaxy Note 7呢?21年后,再次面对手机质量事件,三星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

2016年,可以说是三星黑暗的一年。8月24日,韩国发生了第一起Galaxy Note 7充电爆炸事件。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全球多地报告了Note 7爆炸事件,包括未充电状态下的自然自爆。因为比电池爆炸更可怕的事情——舆论爆炸和公关灾难,三星未能及时控制。甚至爆炸事件本身,三星也没有处理妥当,回收后更换电池再次出售的Note 7,依然出现了自燃事件。

让中国消费者寒心的是,面对如此危险的手机质量事件,三星虽然及时停售该款手机,并进行了全球的召回,但是这一召回范畴并不包括中国消费者。及时在中国市场也出现了爆炸事故,但三星却断定是中国用户的“外部加热导致”,直到10月份,国行Note 7连续的爆炸,三星才宣布召回全部国行版本,但此种行为也让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与信任感瞬间荡然无存。

其实,三星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不重视早已显现。2012年,三星Galaxy S3发售后,仅5个月的时间就销售了3000万台,但因质量问题,部分手机出现了无法充电、开机的情况。

问题出现后,海外消费者可免费获得一次维修或换机的保障,而中国内地消费者却不得不花上千元的维修费用,来为三星自己的问题而买单。同时,三星手机的价格浮动巨大、高价低配、“慢、热、卡”等问题也频频遭到国内消费者的吐槽。

也是基于此,三星手机在“爆炸门”时间过后对于中国市场的慢热处理,使中国消费者的情绪集中的爆发出来。外加“萨德”事件的影响,三星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了冰点。

一直创新的三星手机 为何失去中国消费者


三星手机已无绝对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三星手机在于中国手机厂商的对决中,已无绝对的优势可言。随着当前科技的进步,如今智能手机产业链已经十分成熟。曾经的三星手机靠着大屏的特点,畅销与全球各国。但以现在的科技,任何一家手机厂商都可以完美复制这一项三星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

把手机做大、做薄已经成为了当前手机市场的标配。曾经运行流畅且具有清晰大屏的手机需要在3000元以上才可以实现,但如今在百元机型的选择上,都可以买到同等规格运行不错的安卓手机。

基于此,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产手机大量崛起,将中国中低端市场瓜分殆尽,强大如三星也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而在完善市场之后,国产手机也“更上一层楼”,发力高端市场,逐步蚕食掉三星的高端市场份额。

在现如今,虽然三星手机还是不可否认的王者,但是在面对国产手机厂商冲击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并且,三星与搭载自身ios系统的苹果不同,其安卓系统的搭配,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并没有其他手机厂商不具备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是中国手机厂商能够抢夺市场的自信所在。

三星手机的高傲让其失去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而核心技术的不完善,也给与了其他厂商替代并超越三星的机会。而这两点也可能就是三星手机失去中国消费者最主要的原因吧。

(图2、3来源:大作)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