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忽视自身问题并“积极甩锅”,新氧CEO金星还要脸吗?

2019/7/22 1:51:00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mpyujian)

  “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果然还是爆雷了。

  说“果然”是因为于见曾经针对新氧目前的商业模式进行过分析,认为以新氧的现状来说,它终究无法避免医美行业种种乱象的“反噬”。

  近日,新京报发表相关文章直指新氧平台中的商家涉嫌出售违禁药,另外作为主打真实UGC内容的医美垂直平台,新氧还被披露在平台中存在着不少“变美日记”和评论都有造假“灰产”、刷单的问题。

  该起事件过后,新氧方面很快下架涉事医美机构、表示将会对变美日记灰产进行严查,并且通过一些自媒体人来洗地,忽视自身审核和监管问题却大呼“冤枉”,『于见』请问新氧CEO金星先生:您还要点脸吗?一边收着医疗美容机构的广告费,一边出事了“积极甩锅”,双手一摊表示“这与我无关”,这种审核不严甚至狼狈为奸的行为,却被一些自媒体说成无奈、说成背锅、说成吃亏。『于见』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不单单『于见』看不下去,连新氧的股东们都看不下去了。自新京报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马上就做出了反应。连续几天,新氧股票大幅跳水,跌幅超过10%。这次事件为新氧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靠着医美机构养活的它,未来真的就能够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吗?

  高速发展之下,新氧难解医美之困

  虽然披着“颜值经济”的外皮,但从本质上来讲,新氧只是一家垂直在医美领域的互联网信息中介平台。

  作为中间方,新氧一方面整合医疗美容机构以及医师资源,另一面对接海量用户,以此构成自己的平台优势。从这个维度来说,新氧要面临与其他互联网信息中介平台一样的困扰,作为平台方,它本身并不是自营的医药商或者医疗机构,只对它们起到监管与审核职责。但与此同时,新氧的主要盈利来源又大多来自于医药商或者医疗机构,这就让它的核心监管机制备受考验。

  特别是在市场乱象频发、利润可观的医美行业,新氧想要做好这个医美机构与用户之间的中介商,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再加上医美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像电商、二手房、汽车等领域有很大限度的“腾挪”空间,医美行业所涉及的终归还是与用户生命健康所强相关的行业领域,这就让新氧这样的平台一旦遭遇危机,用户及市场对它的容忍度将会非常低。

  所以新氧在被曝出入驻机构私售违禁药、变美日记灰产问题时,才会引起那么大的市场关注。再加上近年来新氧为了自身平台的快速发展而不断野蛮扩张,人们有理由相信新氧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角色。如此之下,人们又如何信任新氧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做好质量的把控呢?

  更可况,新氧在这次事件之前就已经遭遇过不少的质疑。

  去年就有媒体曾报道新氧官方认证了不具备美容资质的无证场所,明明没有相关医疗执业许可和品牌认证却被新氧堂而皇之地将其推荐给用户。另外新氧曾多次被曝出过平台上机构、医生资质造假与刷单问题、新氧云诊所管理混乱的问题、各类医疗纠纷也层出不穷。

  可见对于新氧来说,它并没有能够把持住自己“规范医美行业”的初心,平台中的乱象依然很多。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17000名左右,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150000名,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这让私人诊所虚假宣传、无照经营、医疗事故频繁等成为行业常态,也导致了医疗美容行业总体的服务质量令人诟病。

  在这种背景下,意图成为医美领域“大众点评”的新氧平台却在最基础的监管与审核上频频出现漏洞,这不由地让人怀疑新氧目前的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改变”国内医美行业乱象。

  说到底,用户才是平台、行业乱象的最终受害者,高速发展下的新氧给用户包装出了一个“高大上”、“美丽”、“清新”的形象,却未能把过去医美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帮用户规避掉。用户依然需要承担平台医美机构“不负责”的代价,新氧在其中并未起到足够的平台管理作用。

  重营销、轻医疗,新氧一点也不冤

  从新氧的盈利模式来看,它因为入驻机构私售违禁药、变美日记灰产而陷入“众矢之的”一点也不冤。

  作为典型的“重营销、轻医疗”平台代表,新氧的主要的盈利来源是通过从整形美容机构获得的广告收入和返佣,这决定了它对入驻医美机构的数量、规模与广告合作具有强需求,同时也对它们具有完全的监督、管理责任。

  根据新氧上市招股书显示,2016年新氧的营收为4909万元人民币,其中有2922.1万元来自预订服务,1986.9万元来自信息服务;2017年,新氧总营收增加至2.59亿元,其中1.15亿元收入来自预订服务,1.43亿元来自信息服务。2018年,新氧总营收进一步上升到6.17亿元,其中2.02亿元来自预订服务,4.15亿元来自信息服务。

  但不管是“预定服务”还是“信息服务”,这两者都是完全依靠与医美机构的合作来获得的。所谓信息服务费其实就是新氧从整形美容机构获得的广告收入,所谓预定服务费其实就是消费者通过在新氧平台下单后医疗平台给到新氧的“返佣”。

  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新氧并不“可信”,几乎完全依赖医美机构存活的它在找到新的主营收入渠道之前,人们很难相信它不会把天平倾向到自己的“金主”那一面。但新氧又需要依赖平台用户及海量UGC来构建起自身的“可信度”,于是不能对入驻医美机构下手的它只能选择重金包装自己的“美好”形象,“重营销、轻医疗”成为主旋律。

  商业模式的先天缺陷和医美行业的诸多乱象正在让新氧持续面临巨大的争议和质疑,这次的入驻机构涉嫌私售违禁药、变美日记灰产丑闻肯定也不会是新氧问题的“终结”。

  新氧很难解决困扰它已久的这些问题,未来留给新氧的,将会是更多的艰难与抉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于斌

    总访问量:3983175
    全部文章:671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新财富时间》连线嘉宾,江苏电视台财经评论嘉宾,国家域名注册服务监督员,美国格理集团专家,美国格尔曼集团专家,《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人民网》、《法治周末》、《南方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等媒体采访嘉宾,研究方向:互联网、通信、手机、家电、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