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滴滴的安全,是不是太过了?

2019/7/19 9:23:00

  滴滴是一家什么公司呢?做安全的,恍惚间我有了这样的认知。

  过去的一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滴滴有关的新闻和信息,几乎都是和安全合规有关的;过去的一年来,我和滴滴从核心高管到一线员工、司机,所讨论的话题也无外乎“安全”二字;过去一年来,滴滴发起的公众评议会和其他讨论,比如“车内能否录音”、“未成年人能否独自坐网约车”、“乘坐网约车需要实名制吗”等等,本质上也都在谈安全。

  至于滴滴身上的产业互联网、移动出行生态、赋能、第四方平台等概念和愿景,就好像大海里的一粒芝麻,很少再谈,似乎显得完全不重要了。

  甚至,我知道,就连滴滴的公关部门,也改名成了公众沟通部。传统公关媒介的业务做的少了很多,主要工作似乎在回应业界和消费者各种关切,及时播报安全运营动态。

  2019年7月18日,滴滴在北京举行媒体沟通会,我也去现场做了参加。步入会场,滴滴高管全员到齐肃穆而站,个个表情凝重。登台的滴滴高管,几乎人人带着哽咽的哭腔,反省了过往工作的不足后,和媒体表述滴滴在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

  有媒体朋友和我沟通这些现象时,认为滴滴的安全做的太过了,甚至矫枉过正。我相信,这位媒体人说出了很多人的疑虑。

  这一段时间来,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滴滴的安全,真的太过了”?今天就这个话题以及“发展和安全是矛盾的”引发的讨论,来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怎么理解滴滴安全策略:存而不忘亡的“底线思维”

  要探讨滴滴为安全合规运营所做的工作和努力,首先要搞清楚滴滴的安全秉承怎样的策略。

  在我看来,不是别的,就是这几年我们反复提及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坏处做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句话不仅仅是治国方略,也应该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滴滴这种给几亿人提供服务的企业所践行的基本安全准则。

  今天的滴滴,经过多年的跌宕起伏,经历并且推动了网约车行业发展到今天的繁荣程度,但去年发生的两起极其严重的滴滴顺风车恶性事件,暴露了滴滴存在的诸多管理和运营问题。

  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行业排位越靠前,越应该承担起领先者的行业责任。这两年,滴滴的发展也逐步进入深水期,各种问题和矛盾开始层出不穷。既有发展效率和发展规范平衡、司乘利益保障、组织管理升级这样宏观的问题和矛盾,也有网约车实名制争议、司机捡到物品归还收取费用、接入和管理第三方服务这样微观的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看似都是滴滴的问题,但稍处理不慎,都有可能引发公众讨论,成为社会问题,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和影响。

  因此,综合了诸多因素之后,我们看到了滴滴采取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来推进安全和合规工作的进展。换句话说,滴滴看起来“过”了的安全,实际上正是保障移动出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决策智慧和领导方法。

  怎么理解“滴滴太注重安全,难道不顾发展了吗”?

  过去一年,滴滴的安全和合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一点媒体报道多次,我们这里不表。

  对于滴滴的朋友来说,他们最难回答的一个广泛的问题或者质疑在于“你们一天到晚喊安全,做合规工作,难道不顾发展,不管盈利了吗”?

  这两天又出现了两条新闻,一个新闻是“滴滴6年亏损390亿”,另外一个新闻是“滴滴正寻求20亿美元融资”。这两条新闻的密集出现,加剧了这个话题的讨论。

  我怎么看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安全合规和发展盈利看起来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但又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原因很简单,只有大力的投入安全(滴滴一年的安全投入预算为20亿人民币),努力去追求100%的安全,营造可信赖的安全环境,那么就会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就反过来成为平台忠实的用户,消费者的买单将为平台带来长久可持续的商业化前景。

  综合来看,解决“发展和矛盾”问题的一般原则,就是我们不能因为几起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放弃了合理的发展,走向封闭和和退步;我们也不能因为单纯的看到新业务带来的前景,而无节制的粗放运营,带来安全危机。

  当然无论如何,all in安全的滴滴,一定会经历转型阵痛,这种阵痛不仅仅来自舆论的批评,也来自短期商业利益的受损。

  写在最后:从商业上来看,顺风车对于滴滴来说不是一个赚大钱的生意,那滴滴为什么要做顺风车呢?在我看来,正在开始构建第四方出行平台的滴滴,已经由“滴滴的滴滴”升级为了“行业的滴滴”,滴滴有责任承担起更多的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如果滴滴不做顺风车,那么就会客观的造就黑车的猖獗,滴滴第四方平台和行业领导者的合法性就没有了。

  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