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

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仅仅是为了保生产,促就业这么简单吗?

2019/7/17 19:52:00

文 | 京畿部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国内攀升的失业率和巨额贸易赤字等经济问题,美国及欧洲等西方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来应对危机。“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鲜词,它是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等问题,再工业化被首次提出。其意义是在煤炭、汽车、钢铁等制造业重化工等产业衰落后,由服务业、高新技术和金融等产业来替代它。这是原本的释义,但在美国人手里,就反过来了。

美国在 20 世纪初就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完成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一度是国民经济的老大哥,其比重一度占到了三分之一。强悍的实体经济让美国在全球拥有了政治、军事、经济的统治地位,也建立了美元霸权。但这一过程中,美国金融业膨胀,美国经济开始脱实向虚,金融行业在1980年开始超过制造业,制造业开始萎缩。到了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让这种情况变得严重,美国逐渐跌落了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宝座,而中国取代了它。

要明白再工业化,我们首先要搞清一点,就是什么叫工业化。

国家工业化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拥有全国性的交通运输系统、完备的现代通讯体系、规范的金融服务系统,以及可供使用的劳动力。具备以上这些条件,国家才是基本走完了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然后继续发展到第二阶段。

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现代化的第二阶段,资本品开始衍生并发展,大量工厂开始建造,汽车、轮船、飞机等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普及开来,这一阶段机械行业和钢铁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所以工业化的进程就是生产力被释放的过程。回看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国内掀起来了一轮“去工业化”大潮,也就是从一个拥有生产优势的制造业大国转型为以科技技术为底色、金融操控为本质的新型资本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美国掌握了百分之九十的利润,但制造业外迁,工作岗位外流,导致了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开始攀升,越来越多的美国工人失去了工作。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奥巴马在上台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目标,最具标志性的就是2010年8月11日生效的《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该法案旨在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提振实体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当然奥巴马政府的 “ 再工业化 ” 可不仅仅是让传统制造业复活,其目的是抢占新经济的制高点,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实现全产业升级,也就是前面我提到的,不是替代,而是融合。

null

▲图源/Pexels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时,也提出了“再工业化”,很多学者对此解读为美国当局再工业化政策的延续,就如经济学人杂志所说的,特朗普想迫使制造业供应链回岸美国人人皆知,但要逆转美国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实为痴心妄想。美国政府层面的幕僚们认为制造业空心化是危机的根源,其思维不过是认为由于生产的不足导致供给的问题。在这里我提个例子,就如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的那样,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富士康组装完成,但原料和产品都指向美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掌握了绝大多数利润。简而言之,中国不过是个加工厂,所以就没有那么重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任何经济行为都要看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在苹果手机生产过程中,短期内美国收获了利润,但从长期看来,中国却锻炼了技能。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中国商品竞争力开始上升,而美国现在似乎已经失去了生产能力的原因。美国政府现在强调再工业化,希望提高就业,重振制造业,但这里面却有一个问题,就是工人。美国人想的是我有什么福利、可以有几天假,而中国人,却在钻研,可以说这种基层的差距扩大到宏观层面就是美国今日的结局,毕竟,当年的英国工业衰落后,可是到了今天都没站起来啊。现在一个很显性的现象就是,美国已经越来越依赖外国的廉价产品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超市就能看到。

如今美国制造业回迁的趋势确实在发生,很多美国企业回流本土,不仅是因为政策层面,也是为了更靠近美国消费者和美国市场的收益,但这些动机更可能在高端制造业当中实现。毕竟随着美国技术革命对全行业的渗透,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岗位,不仅能够发挥美国自身的竞争优势,也能够让社会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这对于我国就是新的挑战了,而这一轮新的工业革命,也或将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将会很快到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