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垃圾分类那么轻松,中国人为什么被逼疯

2019/7/13 12:50:00


这两天,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来自上海人民关于垃圾分类的焦虑感,日常见面都变成了“你是什么垃圾?”这来自灵魂的拷问。

作为吃瓜群众,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消息迅速扩大,垃圾分类俨然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

话题热度高居不下的话题是:朋友圈的上海人被垃圾分类逼疯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小测验我果然不及格,还挺难的;有问题多考虑一下猪,猪能不能吃,能不能换钱买猪……

timg (2).jpg

此次垃圾分类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与其强制性密切相关,此次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于混投垃圾的个人或单位将处以一定程度罚款,并影响个人信用

此外垃圾分类的细化,定点定时投放垃圾等监管手段都让这次垃圾分类的大潮显得来势汹汹。但换言之,我们思考一下,在之前垃圾分类要求没有这严格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是拎着家里的混装在一起的垃圾扔到楼下那并排的几个大垃圾桶里,简单方便。我们或许从未考虑过后面相当复杂的垃圾分拣流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垃圾的填埋率和焚烧率,两者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从近些年来“垃圾围城”、“癌症村”、“雾霾”等热门报告中略窥一二。

在中国垃圾分类成为强制性政策

中学那会我们曾读过白岩松的《岩松看日本》,书中描写的日本人细致的垃圾分类、每种垃圾上门收集的时间规定、垃圾桶设计为特定形状的投入口来收集塑料瓶、报纸等特定垃圾,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一切都已变得习以为常,在采访当天一名女士拎着垃圾袋转了一圈又要拎着走,询问之下才知收集此类垃圾的车已经走了,只能等到下周,并且他们都很遵守规定,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自己社区指定的垃圾收集区进行投放,并且十多年的磨合与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居民们会有意识地少制造一些垃圾,逐渐形成了环保意识。而且他们的垃圾分类真正地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垃圾分类工厂儿童体验馆,各种普及教育活动也是比较健全。

timg.jpg

白岩松在扉页上写下了访日本的初衷,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日本在二战后满目苍夷,当时世界上八大环境公害有一半在日本发生,在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当地人抽搐、失明、丧失听力甚至死亡,究其原因是附近工厂将废气直接排入海里,海洋生物受到感染,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日本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射着当下的我们。目前我国每年的垃圾产量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达4亿吨,大城市的周边已然成为其垃圾场,而这些垃圾中包含的剧毒腐烂物混同脏水渗到地下,污染水源,进而侵害人体,癌症村由此而来。2017年,科研人员在人体的肠道中发现了“塑料微粒”,就是说我们把自己扔掉的塑料通过海洋生物、食盐、自来水等途径最终“吃”到了我们的肚子里

试想,倘若我们让垃圾一如既往“自由自在”地游走,若干年后我们岂不是成了“塑料人”。

过去十余年间,垃圾分类一直作为政策宣传,但我们又做到了多少?2000年住建部就下发了关于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通知,在2016年一份涵盖上海500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调研中,其干湿垃圾混杂率仍达八成以上,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这么多年的宣传下群众们学会的最多的就是不随手乱扔垃圾这一入门级课程,比之在这方面已经习惯养成及有着健全法规的日本、德国、新西兰等一众国家差之甚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次国家用“强制”代替“宣传”以雷霆之势开展垃圾分类整治活动,一方面是环境治理问题迫在眉睫,一方面也是希望在法制基础上加强引导、持续推进,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

垃圾分类实施真的难吗

而今,全国的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北上广深等46所城市试点先行,照这般势头下去将会蔚然成风,但我们也都深知改革不易,而这不易中最难开头的就是敢于吃螃蟹,敢于打破常规。

timg (1).jpg

梳理一下目前试点的关于垃圾分类最初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群众们最关心得就是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限制问题,目前各站点的时间一般为早晚各两个小时,但对于上班族不免会出现因分类排队投放与工作时间相冲突,进而引起情绪上的焦躁和不满,毕竟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的压力都很大。此外,就是网上热议的干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的问题,总不能真像段子里讲的那样多考虑一下猪吧。第三个问题就是目前存在的监督成本,在条例实施之初,各大站点都分配了监督人员,主要负责居民垃圾的正确投放,但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倘若无人监督是否能够按部就班尚未可知。但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人们对此大多以积极的看法,微信、支付宝相继开通垃圾分类的城市服务,多款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小程序都已收获数十万的点击量,通过语音、图片、测试题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人们了解更多垃圾分类知识。

如今我们已经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在试点中掌握规律,科学管理探索出合理的规划和可行的方案继而把工作做细做实,那么推进形成长效机制指日可待。

当中国科技、经济实力在突飞猛进的同时,我相信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会跟着进步,而不仅仅是被垃圾分类这么不堪的小事所逼急,着急发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倪卫涛

    总访问量:49991
    全部文章:170
新商业三部曲(《媒体+时代:开启未来新商业的秘密》、《网红是怎样炼成的(案例版)》、《互联网+风口》)作者,微信公众号:倪卫涛频道,个人微信:ok209938.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