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联名“爆款”成“疯”,看视频广告如何与AI联名

2019/6/28 16:33:00

对于品牌来说,注重创新、推出新品是其长久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伴随我们衣、食、住、行的必需品,更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当然大家会发现,在两个品牌当中加一个“x”这样的产品就会显得不同,联名、限量等词汇为这件商品贴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


比如近期优衣库和Kaws的联名T恤遭疯抢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评论区也是各种故事性、戏剧性的评论,一时将此事件推向了当日的热点、头条。大白兔和气味图书馆推出的香水,以“来点孩子气”为slogan,产品上线12小时就获得了9000+的订单量。宜家联名Off-White推出超值单品地毯,也引起抢购风潮。还有数不胜数的“联名球鞋”、“联名服装”等等。

联名的魔力

可以把联名分为3类,品牌和IP联名、品牌跨界联名、品牌和品牌联名。品牌与IP联名多见于服装行业,比如“漫威联名”,漫威动漫在全球有大量的粉丝,且粉丝的消费能力极强,除了周边产品外,联名服装也广受欢迎,而这种合作是双赢的,服装在大街上相当于“行走的广告”。品牌跨界联名,大白兔唇膏、香水就是经典的案例。品牌与品牌联名,例如supreme和阿迪达斯的联名。

而联名的魔力在于另一种形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直接影响品牌形象、品牌弹性、品牌价值。对于品牌而言,基本设计风格就决定了品牌形象,而品牌形象过于经典固化并不是好事,一时间或许会有很好的口碑,但是一成不变也会限制自身发展。而品牌的弹性,是指部分创意产品,遭遇了被消费者冷落的尴尬境地,由于品牌缺乏弹性,所以消费者并不买账(比如:某高端汽车品牌下属的服装店周边)。

品牌价值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其中有一点就是“定位”,价格定位、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等。其实有很多注重小而精的品牌,产品销量并不理想,而联名可以帮助品牌调整定位,比如在保留“小而精”的前提下贴上时尚、创意等标签,所以说品牌之间的slogan可以很接近。

视频广告x“AI”

传统广告的随机性较强,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电视台投放广告,在热播剧、热播综艺中插播,一般都是集中播放的形式,曾经一度以“央视知名品牌”自我标榜的品牌不在少数。而这种形式的曝光效果并不好,且效果也难以掌控,投入的广告费用较高。

而随着移动设备和PC用户增多,视频广告开始受到广告主的欢迎,从最初的真人秀、选秀综艺把视频广告的影响力扩散开来。这也是用户流量从电视台(电视)向视频平台(网络设备)的大规模迁移,而当时仍然以贴片插播为主,其影响就是广告与视频内容不匹配、插播时间长导致广告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就是冠名、赞助的形式,其广告费用也十分高昂。

(图片来源:极链科技官网案例)

对比联名同样的“套路”也应用于视频广告,如果把视频当作是一种成果的话,那么它服务于三大群体,分别是平台、广告主、视频观众,而三个角色像等边三角形一样互相依附。视频广告作为当中的纽带,如果AI与其联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更有气质、更有调性。

AI“联名”视频广告的内在联系包括:内容、形式、创意、效率、价格。


当今社会是凭实力说话的时代,内容也要靠实力,一方面是视频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广告内容的质量。那么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或平衡点就成了关键。那么通过AI技术,可以快速的读取视频并且形成标签(比如:明星、餐厅、床、汽车、餐厅、商务),可以是场景、行为、人物、物体等等,而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广告主快速找到结合点。

(图片来源:极链科技官网案例)

比如在热播剧《都挺好》当中“开个小会”时的妮维雅男士洗面奶广告:“不想再面对油腻的她”,而根据电视剧的受众女性较多,并且是家中购买生活用品的主力,这样的文字内容和视频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在广告形式上占据的视频版面其实并不小,原因是根据观众观看时情绪的起伏以及注意力集中在剧情内容上,当注意力转移到广告上时镜头已经切换了。而这种短而精的形式会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并且广告的费用投入并不大,但却是有效提高了曝光度和产品销量。

当然还有广告融入视频内容的案例,由于商品和视频内容的关联性及强,在场景、内容、人物、色调、事件、节奏都高度匹配时,将广告内容和视频很好的结合,而观众很难发现这是进入广告了,对观看效果影响极小。而这些都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在国内众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当中,极链科技就是长期专注于视频识别的。极链科技Video++以视频AI技术为核心,对全网449万APP中的视频进行场景解析,进而驱动场景新经济的发展。

联名不仅是一种合作形式,更是深度的内容结合、创意结合。其优势在于,互为融合却又独立存在,最终打造共赢。对于视频广告也是一样,AI技术作为一种催化剂,让视频和广告互为融合,满足了流量主、广告主以及观众的需求,而独立存在于内容上互不影响,最终相互成就,形成共赢局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