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TCL董事长李东生重组资产,欲做家电业的“任正非”

2019/6/14 20:23:00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空调产业的销售旺季到来,尤其618电商大促即将开始,各大空调品牌磨刀霍霍,准备打响促销战役的关键时刻,然而空调业两个品牌突然翻了车——一个是奥克斯,一个是TCL。

他们“翻车”的原因一致,都是因为“品质”。奥克斯是因为格力电器实名在微博上举报奥克斯生产销售不合格空调产品。现在双方仍然在口水战之中,还无结论。

而TCL是因为家电圈爆出TCL变频机的电容选型设计爆发严重问题,覆盖大量内外销产品,现在TCL正在大规模对库存机进行返修,同时也向海外派出了多个处理小组,预计总体返修及售后处理费用将高达8千万元。

但目前还没有看到TCL官方对此次事件的回应。也因为格力电器和奥克斯在互怼,以至于TCL的品质问题并没有引起关注。

据悉,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志高、奥克斯、TCL、长虹、科龙、格兰仕构成的前十位空调品牌,2018年度市场占有率总和达到95.17%。行业前三品牌格力、美的、海尔实现逆势增长,市场占有率总和提升到71.17%。

虽然TCL是国内前十的空调品牌,但相比格力、美的、海尔等前三甲来说,TCL空调并没有竞争力。

TCL集团从下半年开始新闻不断,先是去年12月,TCL集团抛出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方案。

TCL集团将近612亿元营收的智能终端业务作价47.6亿元,从上市公司TCL集团剥离,转卖给TCL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重组事项一经公告,立刻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在股民认此次重组是TCL集团“贱卖”资产,存在办理层掏空上市公司的质疑。

随后,TCL董事长李东生开始不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或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不断增持公司股票,以此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增强了公司投资者的信心。

无论是资产重组还是增持公司股票,这都很符合李东生的“惟精惟一”的做法。

TCL简史

TCL集团,诞生于1981年,时至今日,已经将近四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近“不惑之年”。

(from 网络)

回顾TCL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81年到1991年,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

1980年至1985年间是企业的创业阶段,尚未有TCL品牌。直到1985年,创办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正式启用TCL品牌。

  •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1992年,TCL王牌大屏幕彩电,一经投放变一炮而红,随后TCL将品牌拓展至电工领域,品牌进入多元化时代。

  •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2013年,TCL抓住机遇开始走出去,踏上了国际化之路。1999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大举进军信息产业。手机、彩电等产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第四阶段是从2014年至今,TCL集团在2014年发布了互联网转型时代下全新的转型战略——“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定位于做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

现如今,TCL集团的业务涵盖了电视、手机、洗衣机、空调、半导体显示等多个领域。

TCL集团认为,多元化的业务架构在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增大。

重组有助于集团改善业务结构冗余、资源投入分散、行业发展阶段和周期不均衡等现状,让核心业务独立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企业构建竞争优势。

而此次资产重组,或许是开启TCL发展第五个阶段的重要节点。

在此次重组中,TCL集团将所持有的TCL实业、惠州家电等8家公司股权出售给TCL控股,主要剥离家电、电子通信等业务。

2018年,TCL电子实现营业收入385.69亿元,同比增长了9.18%;TCL家电集团营业收入174.59亿元,同比增长了9.87%;TCL通讯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125.64亿元,亏损2.41亿元,与2017亏损5.1亿元的相比下降了八成,且该业务在2018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从TCL2018年财报中可以看出,被剥离的资产并不是不赚钱的“不良资产”。

为何要把这些资产剥离呢?这要从曾经砸巨资进入半导体显示行业说起。

集中力量搞“面板”

资产重组后,TCL集团将集中资源专注于两大方向,一是以华星光电为核心的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二是产业金融与创投,以期加快构建集团核心竞争优势,向创新高科技集团转型升级。

(from 网络)

华星光电是TCL集团子公司,2009年成立,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此前,华星光电分拆借壳上市失败,而此次TCL资产重组,其目的明显。

资产重组,是将TCL集团转变为华星光电的融资平台,这种以壮士断腕之姿态全力支持华星光电的发展,可见TCL集团对半导体显示面板业务的重视。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处于“缺芯少屏“的被动局面。

“芯“就是指的芯片,此前,华为事件后,国人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国内涌现出大量芯片公司。

其中海思可以说是国产芯片一哥,也正是因为华为早早布局芯片自主研发,在华为被美国封杀后,缓解了不少压力。

“屏”就是指的屏幕、面板。以电视机产品为例,它是比较标准化的行业,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但在以面板为代表的核心基础部件方面却差异很大。

以三星为例,三星不仅是彩电和手机巨头,同时也是最大的平板和最大的芯片厂商。正是因为三星在芯片及平板上的布局,使得其职能硬件应用发展迅速。

家电行业主要分为白电和黑电。白电是指冰箱、空调、洗衣机这类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黑电是指彩电、音箱、照相机等可提供娱乐的产品。

TCL白电和黑电都有所涉及,但是白电在过去一二十年发展中,白电核心技术并没有质的变化,即使与海外企业相比也没有短板。

在白电领域已经有一些以格力、海尔、美的等为代表的巨头,但在黑电领域,近年来不断有像乐视、小米这类互联网企业进入电视领域,这对TCL冲击很大。

黑电的技术转型比较快,要想让黑电向白电一样具有竞争力,对于TCL来说,就是要完善产业链,要投资基础技术。所以早在2009年,TCL开始对面板布局。

在布局10年后,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TCL集团将重心转移到面板上,是对未来下赌注。

无论是芯片还是面板,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华为事件,国家和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基础技术的搭建,而TCL集团剥离家电、电子通信等业务,也是顺势而为。

让实业成为中国的脊梁

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TCL并不是一帆风顺,在TCL的起起伏伏中,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TCL董事长——李东生。

李东生此次冒着引起股东质疑、违背股东意愿而选择资产重组,正是实现“让实业成为中国脊梁”的梦。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彩电大战期间,TCL李东生与长虹倪润峰、康佳陈伟荣、创维黄宏生齐名。其中创维的黄宏生、TCL的李东生,还有康佳的陈伟荣,他们被业内称为“华南理工三剑客”。

而现如今,倪润峰早已退休,陈伟荣已经辞别康佳改从事MLCC的业务,黄宏生转做电动汽车,只剩下李东生奋战在家电行业。

李东生从1982年进入TCL工作至今,一直保持着“工作即生活”的状态。

在1996年底,变出任TCL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在出任董事长后,开启了对TCL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多元化扩张。

2004年,为了走向国际化,TCL先后成功收购法国最大家电商汤姆逊、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但蛇吞象,最终拖累了自己。

电视技术大幅更新换代,本来拥有一流的CRT技术的汤姆逊公司一下子成了鸡肋,再加上国内山寨机横行,让TCL的手机业务也是困难重重。

TCL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两年时间亏损20多个亿。李东生一下子瘦了几十斤。

2007年,证券会为TCL集团带上“ST”帽子,李东生也被福布斯带上“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的帽子。

作为一个董事长,必须要有排除困难的能力,还要有超前眼光,为未来投资。

在2009年,TCL集团走过最困难时间后,李东生决定做面板。

彼时正值,日系彩电企业走下坡路,韩国品牌迅速上升阶段,正是因为韩国企业拥有面板能力才得以迅速崛起。

李东生认为面板会成为包括彩电在内的显示产品的核心器械。所以华星光电诞生。

然而自2016年开始,TCL集团在1000亿元营收上下已经徘徊三年之久,毛利日益缩窄,稍不留神极有可能掉出千亿的队伍。

曾经赖以为生的消费电子、家电和通讯业务等智能终端业务增长乏力,正在拖累集团整体业绩。

2018年TCL集团财报显示:华星光电净利润实现23.2亿元,占比过半,其成绩可喜可贺。

相比面板业务盈利能力来说,智能终端板块收入规模大,但盈利能力弱。

智能终端业务已是公司继续向前的累赘,现在到了必须要抛弃的节骨眼上。

(李东生微博 from网络)

在外人看来剥离智能终端业务,并非明智之举。但是对于李东生来说,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2004年,华为成立海思,华为被禁,海思成为与美国硬刚的底气之一。 2009年,TCL成立华星光电,如今成为集团净利润最大贡献业务。

李东生很明白,现在制造业竞争在加剧,优胜劣汰会加快,他已经预估到TCL业绩会越来越惨淡。

要想成为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全球领先的企业,必须要有核心技术。新型的半导体和面板业务就是为以后发展智能应用打基础。

这本是一次断臂自救式的改革,但现在却衍变成一场对李东生的集体讨伐。

但李东生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实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而现在正带领企业一步步实现。

现在在半导体和面板行业中,不乏像京东方这样优秀的竞争者。

李东生非常欣赏曾国藩说的“扎硬寨、打死仗”的做法,表示和对手比的就是坚韧,想必他已经做好了与竞争者一决到底的准备。

科技自媒体“互联网风云榜”,订阅号:互联网风云榜,个人微信号jiangyahui033 ,转载保留版权,违者必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