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2019,流量养成计划

2019/5/29 18:03:00

引言:在这个消费者注意力走马观花般、记忆力比鱼类还要短暂的时代,如何持续引流并巩固认知,成为当下每个求生存的品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只有那些具有时代洞悉能力并善于搭路引流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拨开云雾见光明。

如何精准引流

本文来源丨公关之家,作者丨404号房客

2019,这是一个愈发媒介碎片化的时代。

打开微信看一看,有朋友在中国怒怼美帝的公众号评论化身战狼,洋洋洒洒写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500字小作文,得到了200赞;

打开微博热搜,看到某流量明星吸烟了,众粉丝一边哭天抢地大喊我不能接受!,一边化身键盘侠去喷同组合另一成员,源自那则P自胡海泉的为什么是你的截图;

打开某头条新闻,看到任正非的2万字采访,可评论中精神外国人和爱国小粉红吵的不可开交,全然不顾任老刚刚强调过的切勿煽动狭隘民族主义

打开抖音,发现讲着一口流利的LOW味鸡汤并会在结尾面瘫式WINK的小哥哥已经攒了500万粉丝了;

打开知乎,欣赏别人(刚编好的)华丽的生平履历,以及众多人在美国,刚下飞机,泻药(谢邀)式开头衍生出的深刻见解;

时代没有对错之分,疯狂也好,迷幻也好,但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地活跃在各个平台,兴趣和注意力也发散在各个细分领域,在不同的媒介中汲取信息并发表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流量的一份子,并裹挟着流量带往更远的方向。

可能要很久以后,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曾经的年代——那个由电视机、报纸、杂志、收音机所组成的四大传统媒介渠道,曾轻松霸占着我们所有的注意力的年代,已经愈发遥远。

我们塑造建筑,而建筑也反过来影响我们。当我们融入传统媒体时,传统媒体也影响了我们对于受众的认知,得渠道者得天下中的渠道自然包括引流渠道,所以过去的广告只要舍得在媒体大肆投入,受众就会被强制性收看,就能带来曝光,就能获得回报。

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

当互联网普及后,一个新的市场被打开,它的宽度、广度丝毫不亚于传统市场,甚至让人觉得无边无界。此时,媒介有了能够肆意生长的土壤,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息填充进这些新生的媒介之中,传递给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给予我们生活极大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拆碎我们的生活。能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予以长时间的专注,已经是极其奢侈的事情。

而品牌需要这样的奢侈。

我们原本以为,媒介渠道增多了,流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事实却是,碎片化的媒介把信息分散到了不同的渠道之中,渠道能力逐渐变弱,信息精准到达目标消费者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此之前,消费者只会从固定的几个渠道获取信息,而如今的媒介渠道数不胜数,消费者可能从其中一个渠道流向商家,又或者随时从一个新渠道冒出来。

特别是是移动互联网迅速铺织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蒙蒙雾气逐渐散开,你看得到我,我看得到你。但是,联通彼此的道路却变得复杂,或许某一条路能够直达,或许要走山路十八弯,或许要分好几条路走才能到达。

事实就是,看得清并不等于引得来。

毕竟,消费者决定渠道,了解单个消费者当然很容易,但了解一群消费者却非易事。只有那些具有时代洞悉能力并善于搭路引流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拨开云雾见光明。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在这个消费者注意力走马观花般、记忆力比鱼类还要短暂的时代,如何持续引流并巩固认知,成为当下每个求生存的品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垂直KOL:指引流量的一座灯塔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促使大众的眼界开阔无比,另一方面,也暗自滋长了人们的惰性思维。因为大部分你想知道的,都可以从互联网找到答案,这意味着很多问题,你不再去思考,不再去探讨。毕竟,能有一个捷径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你大概率不会拒绝。

大众越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被时代梦想和主流话语所蛊惑。

别人都在看《偶像练习生》,那自己也得瞅瞅;别人在转发锦鲤,那自己也跟着换了个屏保;别人都在刷流浪大师,那你也得去抖音点个赞,别人都在转发咪蒙,那这些鸡汤确实很有道理

很乐意成为流量洪流中的一个随波逐流的小水滴,并在同类的行为传导中达到狂欢。

拒绝思考,放弃理性,随大流,被召唤,自我蛊惑,假装感慨,放纵天性,进入新蒙昧时代。

所以,越是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越是在试图寻找一个偶像,以便让自己有皈依的感觉。

而这个偶像,在很多场景下,我们称之为KOL

互联网兴起、媒介形态革新、智能终端崛起。现代人也已经脱离了一辈子生活在一个田园社交圈的生活,辗转于陌生的城市社交圈之间。但是不同于田园社交圈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城市社交圈的基调是相对冷漠而淡泊的,在城市社交圈中很难通过线下交流找到归属感。

人类作为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社会性动物,会主动地通过其他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而基于社交圈产生的KOL就提供了一个绝佳渠道,创造了归属感的集聚场景。

而你感兴趣、所关注的KOL侧面反映了你是怎样一个人。KOL,不过是自己理想审美、向往人格或生活愿望在现实中的心理映射罢了。

网红也好、大V也好、IDOL也好,你之所以关注他们,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某一点是你所向往、所渴望的,而自己囿于各方面因素无法达到,所以仰望,所以崇拜,所以羡慕,进而产生意志跟随行为。

在面对品牌制造出的大量噱头、繁多的品牌、复杂的商品信息,大众是无所适从的,是有选择困难症的,是需要有一个站出来振臂一呼“选择这个才是对的”。这个站出来的人不会是专家、不会是推销员、也不会是代言人,而是意见领袖KOL。

所以KOL买的包包总是那么好看,他们的口红色号总是那么对,他们的穿搭总是妙不可言,他们的三观超级对胃口,甚至网络掐架中他们所站的那一边肯定是正义的.

KOL的能量就是如此巨大,口红一哥李佳琪随便一嘴“oh my god!买它!,便创造了一分钟卖出5000支小金条的记录。而网红店也逐渐成为女装领域中堪比传统大品牌的新势力,比如吾欢喜的衣橱就曾创下4分钟冲上全网女装第一、单日销量破亿的纪录。近年来,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牌也开始瞄准时尚KOL,开展联名合作,效果也非常好。

一方面众多领域的KOL崛起,在流量时代如藩镇割据般,各自圈层一大批粉丝形成流量势力,另一方面,流量的注意力越发分散,在红利期褪去后,动辄千万粉的网红越发难以形成。

公众注意力的极度分散,这对品牌和广告,也是场灾难。

过去5年,互联网的收视时间已经超过所有传统媒体的收视总和但是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20%的人回家追剧20%刷抖音B站20%看微博、微信,20%打游戏看直播,还有出入于KTV饭局、酒吧、电影院的。受众很难去注意到广告,就算注意到了,也很难记住,更别提对品牌产生好感。

用户看什么都习惯于扫一眼、刷一下,那么,永远是后面的内容覆盖前面的记忆。所以,近年来,唱衰广告业的不在少数。

但我们换个角度,正因为广告式微,网红营销反而崛起,毕竟,大众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他们身上,特别是垂直领域的KOL,这意味着一个词——精准营销

这就像烧水,如果水没烧到100度,烧到95度就是浪费。如果只烧到95度,只要不继续烧下去,热度就没了;烧到100度以上,水开了,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证水的沸腾。就像KOL对粉丝的凝聚效果。

因为这种沸水效应在起作用,社交营销将持续从追求流量向追求垂直KOL过渡

千万粉级别超级网红的辉煌很难复制,但“小而美”的细分领域网红正在瓜分流量市场,粉丝基数少了,但粉丝忠诚度和粘度却随之上升。时尚、潮牌、母婴、美食、电影等垂直领域的KOL,他们的决策更受粉丝信赖,往往能在各自的领域达成“一呼百应”的壮阔景象。

所以,垂直KOL将是品牌主引流和沉淀粉丝的一大阵地。其形式也不止于仅仅找网红们发个广告而已,富有创意的形式、有趣有粘度的深度合作,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方向。

沉浸式内容:沉淀流量的一汪池塘

如果说“我”的崛起摧毁了媒体作为内容生产机构的中心化,那么注意力的碎片化则摧毁了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中心化。这意味着,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去中心化”已经蔓延到了大众传播领域。

你没办法去满足所有人的审美,你也没办法去讨好所有群体,把握住“去中心化”这一根本特征,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媒介发展的趋势。

研究某一个细分群体,针对他们的喜好,打造沉浸式的、有深度的内容,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

传播媒介是碎片化的,无孔不入,全时间、全空间覆盖我们的生活,一个现代人只要醒着,就一定会接触到媒介,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场景都有不同的媒介见缝插针地在传播着信息。

对于品牌来说碎片内容所承载的信息较少,往往来的快去的更快很难与用户深度沟通,而深度内容是在试图与用户产生共鸣,可以更好产生流量并增加用户粘性。

根据企鹅智库的数据调查,移动端用户对于深度内容的关注比例并不低,有66.1%的用户表示会在移动端浏览深度内容,有19.6%的用户每天都会浏览深度内容。可见即便在碎片化时代大多数人仍会遵循内容至上,寻找能真正吸引自己的内容。

深度内容带来的巨大流量以及和用户的深入沟通,对提升品牌认知和传递品牌内涵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营销人心里,生产能让用户与之互动的内容,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早已经成为自觉意识,只不过人们对于移动端的内容跟过去相比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深度内容。

浅阅读、段子、鸡汤等碎片化内容成为各个品牌追逐的对象,但这为人们带来的是对于知识和世界感到零碎和眩晕。

但就如白岩松所说的那样——碎片化的时间是一定的,但不应该把内容碎片化。

《十三邀》的火爆也佐证了这一点,在节目中,通过“公知”许知远与不同嘉宾间的对谈,探讨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观感。在争议声中这档节目走红了媒体圈、文化圈,所以首期不到半天就达到280万播放量。正如香港作家许骥所说:“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永远不会缺少观众,也是这个社会所必须的。”

在思念品牌和李诞牵手打造的《思念物语》的纪录访谈式微综艺中,李诞以“思念会话人”的头衔,以纪实访谈为针,思念为线,带观众贴近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生。受访者包括《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冰冻人丈夫桂军民、职业牵犬师樊昱、“家庭浪子”白明辉、90后军嫂谢胜楠五位,职业性格人生经历各不相同。

由目前上映后口碑来看,《思念物语》得到大V和微博网友评论一致推荐,豆瓣评分均为四星以上,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超5318万。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思念物语》是难得一见的深度“走心”微综艺,人文关怀带来情感共振,立体多元视角沉淀哲学思考。《思念物语》成功触动了受众,而出品方思念物语也在节目内外获得大量曝光,并与节目互相赋能,成功传递了品牌认知和价值观,为品牌营销带来了成功的启示。

就像周鸿祎所说的:“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

时代是迷茫的,大众需要精神慰藉品,所以这样有深度、有视野、有洞察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越发显得价值千金内容为王的时代还未远去

应对碎片化时代,还是要从内容上找生路,也只有内容,才能让品牌在于商业平台“相爱相杀”的博弈中拥有足够的筹码。特别是针对一些细分领域的内容做相应的深度合作,影响覆盖细分人群才能让品牌的价值真正走入用户心里形成讨论,成为一剂“良药”。

这种沉浸式内容还能根据不同人群,满足不同需求及品味,通过用户及市场的细分,有效地建立了情感联系。对于品牌来说,通过文化内核带动内容才能更好的向不同消费者传递品牌的价值,可以说为喧杂的营销行业注入透辟之力,探索成功蹊径。

碎片化时代,深度内容是一种比较柔软的力量,但它正在以非常强势的姿态消减一切边界,为品牌提供一种良好的沟通工具,帮助其能够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感情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对产品和品牌产生非常高度的认同感和依附感。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知道,消费者多的是选择权,少的是耐心,所以请珍惜接触的每一秒。提升内容深度,并持续输出提供“黏度”,让你所圈层的流量成为不外溢的“流量池”。

品牌IP:引导流量认知的一面旌旗

IP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延展力。

垂直化的内容满足了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但要让用户在每次需要你的时候都能顺利找到你,品牌内容必须IP化。

IP化的品牌运营,是内容生产者吸引流量、在用户心智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有效途径。也能让用户有参与感、立场感,这对粉丝的忠诚度和粘性,都有着极大的提高。IP化后的内容便于粉丝跟随,也能适应跨屏、跨渠道、跨界传播,从而从更多的媒介吸纳新用户,并且实现用户流量在不同渠道、线上线下之间的导流。

完整而独特的品牌IP体系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商业价值建设。尤其是主打年轻用户群的品牌,必须学会利用IP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迅速找到市场定位,精准定位目标流量,成功建立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深度认知和心智占领。

在内容和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世界,唯有个性化和标签化的品牌IP,才有机会被用户喜爱和记住。

正如罗永浩的话所说:穿衣服,你以为是为了输赢吗?不,穿衣服,一为认真,二为个性。我告诉你,你不翻开我的袖子,你不知道我闷骚在何处?我要告诉你,你只看到我的衣服,你只是找到一个理解我朋克精神的入口,但你不知道这是一颗时尚的、勇敢的心。

这个“朋克精神的入口”也是IP 的体现,体现了品牌的特定标签,如何宣扬天生独立、天生骄傲、特立独行,如何洞察年轻消费精神的崛起和互联网的自我更新,这才是品牌要去深入思考的。

我们要成为新的IP价值,就是因为我们要连接到我们应该连接到的用户人群,这样的用户人群和我们连接的时候,就形成亚文化的表达。这样一种亚文化的场景表达,本身代表了品牌的价值取向。

比如你的品牌IP是“独立女性”,就如同有了一面旌旗,看到这面旗帜的此类群体,必定慷慨以赴,并帮助你摇旗呐喊。在IP时代,品牌占据了一个IP,就相当于占据了一个永久的流量入口,可以持续的为品牌提供流量。

总结

碎片化时代的当下,我们早已对“填鸭式”的内容推送产生免疫;铺天盖地的传统品牌硬广,只会让我们觉得“这个牌子人傻钱多”;而毫无创意的软文植入,也只会被我们认为在“侮辱智商”。但如果你不发声,那只会更糟,毕竟以大众飞速转换的注意力,不用竞品搞什么动作,就早被消费群体遗忘了。

流量的追逐,是商业的永恒游戏。如何引流、圈流,垂直KOL化、内容沉浸化、品牌IP化的流量策略或许才是破局之道。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看天吃饭,哪片云彩有雨,我们就动身追逐。在通过时代和大众洞悉如今这片“云彩后,“流量养成计划”也就该提上日程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