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透视腾讯2019年1季度财报 何以进入高效发展新阶段?

2019/5/15 22:13:00

  各方期待声中,腾讯终于发财报了。

  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133.77亿元,成功应对了市场疲软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比增长25%;腾讯视频自制IP发力,订购账户数同比增长43%至8900万;小程序进入更多生活场景,为数以千万计的商户提供销售点支付解决方案;受益于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及QQ看点的广告收入增长,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34%至人民币98.98亿元,.....

  透过腾讯刚刚发布的2019年1季度财报,我们不难看出,去年Q4腾讯的几大亮眼服务和产品,在今年一季度延续了稳健的表现。

  特别要值得一提的是,从2019年1季度开始,腾讯在财务报告中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重点披露。这一点也和去年以来业界纷纷评价的“腾讯将发力ToB业务”的观点相吻合。

  财报显示,该项收入已经成为带动腾讯增长的火车头之一,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4%至218亿元,主要受商业支付、其他金融科技服务(例如小额贷款)及云业务所推动。不难预测,未来几个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将成为腾讯财报最大的看点所在。

  之前我在《腾讯2018年财报中的12个看点:腾讯云成增长火车头》一文中,分析过腾讯2018年的财报亮点,也提到未来发展的隐忧所在。现在来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2019年,透过腾讯发布的这份2019年1季度财报来看,腾讯成功的抵御了市场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以超越预期的表现(营收854.65亿元,同比增长增长16%)着实提振了行业士气和信心。

  当然,相比公开的数字成绩,我今天更想应用“矛盾论”的辩证思维,和大家聊聊这份财报以及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解决高速发展和高效发展之间的矛盾:提质量优结构

  以前我们总是鼓励高速增长,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媒体业界,评判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发展速度,而非发展质量。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带动更多产业参与进来,助推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年,经济过快发展的后遗症一步步开始凸显出来。我们应该清醒到,经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很多时候爆发增长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个增长与储备是不相符的,换句话说增长消耗了过多的准备,造成了供给缺位,挤压了行业运力。

  进入2019年,互联网经济将全面的由高速增长,转型到高效发展新阶段。高速和高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核心理念天壤之别,一个追求发展效率,一个追求发展质量以及发展结构的优化。

  腾讯2019年1季度的财报,在很多媒体人士眼里,增速不再像原来一样狂飙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腾讯是领军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是一种“政治正确”,腾讯16%的增幅显然不能令他们满意。

  但如果我们仔细参阅这份财报,就会发现16%的增幅,是腾讯有意为之的控制了发展节奏(换句话说,如果腾讯只是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实现20--30%不难,但发展质量必然堪忧)。这份财报很清晰的呈现出一个信号:腾讯的收入增长结构更合理,没有哪一项业务能占据到半壁江山(游戏占比继续减少,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占比大幅增加),发展质量更优(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42%上升至43%),并且进一步开放,对外不断赋能,助推整个产业同步升级。

  相比之下,我们的券商们看的更清晰一些。日前,高盛、大摩、花旗、汇丰、交银国际、汇证、富瑞等券商给予腾讯控股“买入”、“增持”评级。

  我还是那句话,不管是腾讯也好,阿里百度也罢,进入这个阶段(高效发展)后,发展速度一定会放缓,但发展效率会更高,发展水平会更科学合理。反之,如果这个阶段依然追求高速增长的话,一定会紊乱发展节奏,影响到后续的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解决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之间的矛盾:相辅相成相融

  以前提到腾讯创新业务的高速发展,业界总免不了一个担忧“像云服务这样的业务被高度重视,投入了集团大量的资源,从结果来看云服务的确发展迅猛,但是云服务这种创新业务难道不会挤压传统业务生存空间”?

  我相信,这个担忧不仅仅是业界的担忧,也是腾讯内部的顾虑。现在通过这份财报,腾讯可以大大方向的宣布:创新业务的发展不但没有侵蚀或者挤压到固有拳头业务,反而和这些固有业务相辅相成,实现了1+1大于2的效能。

  腾讯游戏、视频、音乐等业务发展基础离不开云服务,因为云服务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消费者可以畅玩大型的游戏不卡顿、在线点播高清的腾讯视频服务、下载无损的腾讯旗下音乐产品。有此,激发了消费者不断使用这项服务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了这类型产品的日活和使用时长。

  我们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以腾讯视频为例(篇幅原因,视频和云的关联这里不再阐述),这个季度付费用户同比增长43%至8900万。这样的增幅,几乎和云服务业务的增幅相吻合。

  同样对于音乐、游戏等和云服务直接息息相关的业务来说,这个季度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或者逐步开始止跌。腾讯音乐2019年第一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39.4%至人民币57.4亿元。腾讯游戏业务一季度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和政策原因,二季度随着《和平精英》等的推出,已经走出上扬曲线。数据显示,刚刚推出的这款游戏,公测仅3天,iOS版充值近亿元,成为迄今为止iOS平台吸金速度最快的战术竞技手游。按此计算,这款游戏有望在2019年年内,给腾讯新增数十亿的收入。而这一切的基础有赖于云服务的支撑。

  腾讯掌门人马化腾也在财报中表示,我们在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新分部披露其业绩,展示出我们在内部培育具有长远增长潜力的业务所取得的成功。我们相信,公司正在为消费及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未来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刚刚作为一个单独部分罗列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是腾讯创新业务的代表部分,这些创新业务展示出腾讯在内部培育具有长远增长潜力业务的能力,也开始反哺到腾讯传统的固有业务,从而相辅相成相融。

  解决科技向善和科技便利之间的矛盾:打破零和博弈

  腾讯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以前我们大多人不知道。现在看来,就是这几天在社交网络平台被吹爆的“科技向善”。

  马化腾日前在一场演讲中,再一次阐述了科技向善相关的理念。在马化腾看来,科技向善成为未来腾讯的愿景和使命,和业界一起来思考探索构建数字时代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责任和行业规范,相信科技能够造福人类,人类应该善用科技,避免滥用,科技应该解决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从商业创利的角度来看,“科技向善”讲究的是“又好又快”,而我们的现在的互联网整体上依然呈现“快大于好”的态势,那么科技向善和科技便利之间的矛盾能调解吗?如果一直强调“向善”,不会影响到“便利”吗?毕竟很多人认为“安全和方便总是反比的”。

  现在通过财报看来,“向善”和“便利”之间的矛盾不是零和博弈。财报显示,云服务这样的业务除了支撑腾讯固有业务的发展,还对外赋能,在金融、零售、民生服务、旅游及医疗保健等智慧行业取得突破。凭借强大的基础设施及多年累积的技术实力,腾讯可助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实施数字化升级。随着支付和云服务的发展,会继续带来新的消费者及企业业务机会。

  这意味着腾讯“科技向善”的理念,继通过其业务落地进行了实践,也没有为了“向善”而“畏手畏脚”,丧失了“便利性”。与此同时,腾讯还帮助腾讯的合作伙伴一道“向善”发展,无数的第三方企业和机构因此而受益。

  我之前提到过微信支付的案例。微信支付之善众所周知,同时微信支付之便利也几乎算当前全球最便捷的支付方式,拥有多种支付途径和入口。但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微信支付非常便捷也非常安全,极少发生信息泄露和账户被盗事件。而保障我们安全的机制,就在于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形成一套风控机制,寻求到了数据开发和保护之间最大的平衡。

  解决市场导向和供给侧改革之间的矛盾:拥抱消费觉醒

  以前提到经济增长,我们提的是扩大内需,刺激人们消费,也就是需求侧改革。现在要换一种新的思路、新方法,就是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如此,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进阶过程也是如此,互联网风口一茬接一茬,过去的几年走了太多弯路,很多时候原因就是没搞清楚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在我看来,互联网产业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当下,我们首先要在供给侧进行完善改革,然后在再来喊所谓的“以用户为中心”或者“用户是上帝”的口号,把这个基本理念转变后,很多事情就会看的清楚。透过腾讯这份财报,其实就释放了这样的信号,腾讯面对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没有随市场变动而被动的进行策略调整,而是主动改革,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来适应变化,甚至引领市场。

  比如“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单独列出,就是腾讯主动求变,敢为人先,致力成为消费及产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的决心所在。这些创新业务在腾讯内部的升级,也是腾讯抢在市场变化之前先行变革、践行供给侧改革理念的体现所在。

  同理,放眼整个产业,究其商业的本质,我这里大胆的做一个论述:未来,对于淘宝来说,真正最核心的资产不是用户,而是商户;对于滴滴来说最核心的资产不是用户,而是司机;对于每日优鲜来说最核心的资产不是用户,而是B端供应链。

  互联网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看起来是背离市场和用户的,但究其核心理念,其实恰恰就是拥抱消费觉醒的体现。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消费已经全面觉醒,呈现多极发展的格局,年轻群体的消费意识更多元、更愿意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获得消费之外的参与感,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变化中来。

  还有微信洗稿的合议机制、微信小程序扫码购物等等服务或者机制的推出,也是微信应用供给侧改革思路进行自我改变,然后拥抱消费觉醒时期的用户、把用户从“受众”变成“参与者”的典型案例。

  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