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内容生产、分发多级分化 谁来定义内容生态?

2019/5/14 18:28:00

  久未露面的吴晨光,终于拿出来他的新作《定义内容生态》。

  这位历经南周(纸媒)、搜狐(网媒)、一点资讯(移动新媒体)三个时期标杆媒体重要岗位的资深媒体人,继《超越门户》和《自媒体之道》之后,新作《定义内容生态》一经在“一点晨光”公号发表,自然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然而稍显遗憾的是,正如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一般,明明是百万文学巨著的架构,受限于各种原因压缩成了2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同样对于《定义内容生态》来说,从立意和架构上来看,也应该是一部内容或者案例更丰富的长篇巨作。

  这篇万字长文《定义内容生态》,我反复研读收获颇多,也推荐给各位内容行业的从业者认真参阅。文章虽然相比其架构来说不长,且受限篇幅缺少了案例佐证其逻辑,但仍然触及到了内容生态本质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理论,尤其是从“源、流、形、调”四个要素来解读一个终极问题“到底什么是内容”,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

  我相较吴晨光老师的从业时间并不短很多(如果早期做的自媒体也算“从业”的话),但从业经历却完全相反。

  吴晨光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代表性媒体,自然有系统性的行业认知。我的媒体经历主要就是十几年无间断的自媒体创作历程,同时2011--2015年在速途工作期间,培育了或者说发掘了大约1300名自媒体人(这其中很多人今天已经成长为行业一线自媒体代表),做过这个行业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所以,我的认知更“自我”一些。

  这次就透过这篇《定义内容生态》,以我的实践和思考为出发点,和大家再来探讨内容生态的几个核心问题。

  读者、编辑、机器 谁来驱动和主导内容分发?

  内容分发甚至AI内容分发都不是一个新概念,那么谁来主导内容分发呢?目前行业主要的模式是编辑主导或者机器主导,但事实上还有第三种,就是用户(读者)主导。

  早在2011年,我加盟速途网,负责速途专栏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分发机制:让读者来决定一篇文章出现在页面哪个位置!

  当时速途专栏的所有位置(包括头条),都可以让读者通过对文章打分来“投票”选举出来。借助这种模式,速途专栏页面得以在一天内实现多次更新,节约了我这个主编的时间,且呈现的内容真正是受读者欢迎,而不是被我个人认可的。

  至于编辑推荐,则是传统媒体甚至包括PC时期的网络媒体,最主要的内容分发模式。吴晨光回忆,上世纪媒体行业最让人羡慕的岗位就是编辑。编辑对稿件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一纸风行二十年”的《南方周末》,也执行着“记而优则编”的规则——编辑是中心,记者和稿件由其调度。

  时光荏苒,在今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了一种趋势,仿佛万事万物离不开人工智能。对于内容分发,也是如此。

  吴晨光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算法”。在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用户点击、评论、转发、搜索、订阅了哪些内容,算法都会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此前的浏览记录判断某一个用户喜欢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推送他喜欢的东西。

  算法或者人工智能的出现,得以让更多的内容高效分发,且对于用户来说实现了“千人千面”。然而就目前各大平台的表现来看,如果过分的依赖算法,时间一长,就会钻牛角尖,只给用户只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把用户从这个世界就此隔离。

  因此,哪怕是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算法+编辑推荐二者结合的分发模式,才是行业的主流。

  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到底哪个更重要?

  内容强于运营的南周系和运营强于内容的今日头条,哪个更有价值?如果放在十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今天呢?似乎头条系更有价值,至少更有商业价值。

  在很多人看来,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是一体的,对比二者的重要性本来就是个伪命题。这种认知站在整个媒体生态来说,没有问题,但如果针对我所处的自媒体行业来说呢?尤其是孤军奋战的自媒体人来说呢?

  纯粹的个人自媒体,要想兼顾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把二者都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六神磊磊是典型的个人自媒体,是生产强于运营的典范;吴晓波频道是典型的机构自媒体,所以能够比较好的把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都做好,当然随着吴晓波的逐步抽身离去,吴晓波频道的运营能力明显强于生产能力,已经无法兼顾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了。

  大概在2005年前后,我经过多年的摸索后,终于通过经验积累和分析计算,确定了我的方向:强内容、弱运营!从那时起,我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内容生产中来,至于运营的工作,就交给我入驻的那些平台吧,如果有商业化的运营合作,就交给第三方服务公司来搞定。

  同样,强运营弱内容的案例周围也有很多。我有个好朋友,叫易佐宁。他几乎不懂内容生产,但通过强运营工作,也打造出了“销售兵法”这样的百万粉丝的自媒体。

  我这里做个大胆的论述:对于自媒体从业者来说,生产和运营只要强于其中一点,就可以生存的不错,不必二者都兼顾,二者都兼顾的后果一定会发展成一家机构媒体,就不再是自媒体了。

  当然,对于个人自媒体来说,不管是侧重生产还是侧重运营,都需要有各自领域的专业性做支撑。在吴晨光看来,如果把内容作为一个产品,这(指的是前期的积累和从业的经历等等)就是专业基础。做任何产品,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支持,最终面世的一定是残次品。

  同样,对于运营者来说,需要的专业性一点都不比生产小。当然,我自己不擅长运营工作,关于运营的专业性分析,就止步于此了。

  要做一个内容生产者还是管理者,这是极其重要的话题?

  这几年,我身边所认识的几乎所有优秀的机构内容生产者,都出走创业(大多为自媒体方向)。然而几乎所有出来的人都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出来后,我要做一个好的内容生产者,还是内容管理者(运营者)”?

  一个“政治正确”的逻辑认为:只有好的内容生产者,才懂内容,才能做好内容管理者很运营者?

  吴晨光在《定义内容生态》一文中也认为,如果没有从创作者到编辑、再到运营者的历练过程,很容易摔跟头。因为无舵之船终会触礁,而无本之木终会枯萎。

  关于这个论述,其实也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新浪的陈彤,并没有像吴晨光一样的内容生产历练的过程,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优秀的内容管理者(掌舵者)。再比如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完全的技术派和产品派,更没有丝毫和内容沾边的气息,但现在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内容平台掌舵者。

  一个不怎么懂内容的人,成为行业最大的内容平台掌控者。这到底是行业的讽刺还是行业的进步,我无法判断。

  就放在我身处的自媒体行业来说,就像我们前一个谈的话题一样“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到底哪个更重要”,现在我们更应该谈一谈“要做一个内容生产者还是管理者?”

  我相信,任何通过自媒体创业的人士,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明白了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哪个更适合你,才能决定对你是要做一个内容生产者还是管理者(运营者、掌舵者)。

  我的好朋友去懂懂笔记的创始人、资深媒体人董军,其实和我一样,更擅长内容生产,但她现在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团队培养、客户开发、市场管理等等方面。这其实就是以彼之短来应对需求之长,做起来可能会很累。我给她的建议是“如同把持这种小而美的团队状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内容生产”。

  无论如何,就我的从业观察来看,好的内容运营管理者,不一定是好的内容生产者。反之亦然。

  “好内容”PK“不好内容” 将呈现两极分化

  我和吴晨光就内容生产相关的话题,交流过多次。吴晨光负责过多家媒体平台的内容,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几近苛刻,容不得各种标题党、无病呻吟、诋毁造谣、恶意10万+等。

  在吴晨光看来,“流阅读”时代标题最重要的论述是对内容生产的最大误解。标题党可能会提升点击量,但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卵。也正是因为99%以上的内容生产者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信息因自媒体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让虚假内容、低俗内容、侵权内容充斥于网络。正如同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注入海洋。所以,我们需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场,这就是内容审核。

  从情感和情怀上来说,我和吴晨光一样,我们特别希望各大移动APP、微信朋友圈、微博所见的都是优质的内容,那些“大家都懂的但是特别能引流”的内容远离我们的互联网世界。

  所以吴晨光在一点资讯力推了“清朗计划”,我也积极参与并且入选了首批S级账号培育体系。这项“清朗计划”很好,通过建立自媒体信用等级体系并扶持优质自媒体、清理违规自媒体,树立自媒体行业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一点资讯的内容生态。

  然而就靠“清朗计划”或者类似的网络治理机制,依然无法真正的“还网络空间清朗”,我们的市场和行业必然而然会存在“不清朗”的内容,因为市场是多元的,是分级的。只要市场有“不清朗”内容生存的土壤,“不清朗”的内容就依然有它的生命力。

  即便在长远的未来,“好内容”也无法将“不好内容”彻底消灭,整个行业依然呈现两极分化甚至多级分化的态势发展。

  对于我们立志长期从事自媒体行业的同仁来说,哪怕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也要坚守自媒体的自律,创作真正原创的、有独到见解的、能给读者带来价值的内容。

  写在最后: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管理者,再到内容生态思想的构建者,年近五十的吴晨光依然在进阶,这在媒体行业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不过据我所知,吴晨光很快将离开一点资讯,进入一个更大的非媒体类平台,这对于其内容思想体系完善是利是弊,我们无从得知,让时间来检验吧。

  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