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贩卖“焦虑”后,知识付费的未来在哪里?

2019/5/10 18:25:00

7a899e510fb30f249184d39ec295d143ad4b0314.png

谈到知识付费,大多数人对此应该都有所了解,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喜马拉雅、知乎等平台受众可以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选择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些平台上去学习和增长知识。对于知识付费,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确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另一部分人却认为他们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会觉得知识付费就是一场骗局。其实从本质上看,知识付费并没有在实质上解决任何问题,它仅仅只是能够让一些城市白领在短时间内认为自身的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以此来缓解焦虑。从被成为“知识付费元年”2016年到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知识付费的学习队伍中,知识付费也然是业界人士较为看好的商业模式。在短短三年不到的迅速发展中,知识付费也从最初的线上课程扩展到各个领域,受众人群的覆盖面积有也越来越广,无论是想要学习新技能知识还是继续加强英语能力,都有着相应的产品。

知识付费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当时所处的大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需要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种精神满足可能会来源于知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曾表述,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会考虑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的社会是焦虑的,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为了数不清的事情变得焦虑。特别是一些生活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职场白领每天感受着来自生活和事业的压力,他们总感觉自己在工作上缺少很多,所以在重重压力下,他们想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此来适合和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这些白领而言,他们觉得多学写知识就是为自己的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障。所以,知识付费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整个大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对于知识付费的兴起因素,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自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大部分人为了将碎片化的时间能够很好的利用起来,加之知识付费的内容品质较好,所需的成本也并不高。二是大部分城市白领会受到来自家庭、生活、工作的多重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

相较于当初的火热,现如今的知识付费慢慢脱离了风口,多数知识付费的从业者感叹难以进行,整个行业进入了转变期。对于知识付费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客户粘性低,据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仅为30%。显而易见,大多数用户并不会在同一平台重复购买知识付费型产品。造成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付费的兴起来源于现代生活节奏与知识更迭的速度加快种产生的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为了不被快速发展地社会淘汰,受众会在一些知识付费平台购买大量的课程来充实自己,或许焦虑被子缓解,但课程却并没有学习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次购买新地产品。更重要的是,知识付费是一个非标准的产品,大部分用户对期望高,但最终的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是行业被有心者搞乱。任何行业,只有存在着一定的利益,都会引来许多浑水摸鱼,想趁行业模式还未健全的时候捞一把,就像以前的互联网金融一样。最受大众厌恶的就是质量极差的知识付费却打着贩卖“焦虑”来销售产品,极差的用户体验也会让很多人感到失望。但值得肯定的是想要留住用户,提高客户粘性还是需要优质的内容,要做到专业化。

对这个时代来说,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以此来提升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知识付费还是有未来的但是知识付费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消费者花费时间和金钱是为了学习及提升自身竞争力。他们希望真正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白白的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这就对知识付费的生产者产生的内容质量提出了高要求,最初可能用户的新鲜感让一些劣质的知识付费得以生存,但当用户的焦虑结束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结束。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来说,内容才是核心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专业化的垂直化内容是未来最大的趋势。现如今的知识付费的场景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细分化更加专业化目前多数平台开始向多元化、专业化转变,例如喜马拉雅上线大师课程知乎上线私家课字节跳动也在去年上线了一款知识服务类应用“好好学习”,内容覆盖了读书、职场、少儿等多种品类。

一个行业模式的健全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状况、各种挑战,需要去不断地磨练升级,不断地进行优胜劣汰。互联网地发展会引发变革,市场也是变幻莫测的,不管是对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虽然现在的知识付费不如最初,但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