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洞悉物联网发展1000问之到底集成电路难度和机会在哪里?

2019/5/10 11:49:00

行业外人士常常问的一个问题,我国的集成电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到底有多少年?行业内人士常常难以回答!

搞集成电路不能靠苦干,要科学的干,要扎实的干,要软硬结合的干!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科技资本高度密集型,不是一般的费钱,是需要大把大把的挥金如土!

关键是只有钱还不行,需要大把大把的专业人士,而且很贵。贵到都是顶尖高手!最后有了钱和人还不一定行,因为还需要长期的试错过程,就是干错了,也要保证继续投入去干,直到干对了!

然后就会发现下一代技术出来了,要继续保持跟下去,才能不落后!又要新一轮的持续投入,可能又会遥遥无期的看不到收益。最终结果就是大投资,大回报,高收益!因为集成电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产业,其他都是空中楼阁。石油可以换个地方去买,芯片说不卖就不卖了。那么生产不出来,没有任何什么办法。这时候发现有钱没有用,就如同节日里爬长城一样,全是人,全想上去,就一条路,只能跟着人流看后背!

集成电路产业经历了50多年的艰难历程,总结一下就是一个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

但是困难和机遇往往并存,集成电路要是搞好了,进到前列,乃至成为领跑者,那就有极高的回报。俗称卡脖子技术!

近期研读了朱 贻 玮先生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的调研报告,更加深刻感受到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岁月去磨砺!纵观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65年多家研究所研制出集成电路样品,经过上世纪70年代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南北以上无19厂和878厂为代表,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贵州、甘肃等省市建起一批集成电路厂,在计划经济年代自力更生地生产一大批小规模集成电路,供国内各部门整机单位使用。但是规模都较小,产量不大,在1978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受到进口电路和走私电路的冲击,大多数企业前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为了突破封锁和提高产量,在香港成立了爱卡、兴华和华科三家公司,三家都建立了4英寸芯片生产线,先于大陆把月产片量突破10000片,华科还达到20000片,主要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当时起了引领作用。

但是这三家公司没有继续往前发展,尽管兴华公司还搞了一条小的5英寸线,最后在世界激烈竞争环境中也一一退出历史舞台。在 改 革 开 放 的条件下,无锡742厂及之后的华晶公司,还有绍兴871分厂之后的华越公司,有幸走上技术引进道路。这一措施使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下放绝大部分直属企业后仅留下的742厂(1989年转为华晶公司),以及后来又收回绍兴871分厂(后改为华越公司)成为“七-五”“八-五”期间5大企业中的2家国有企业。前者先后引进了3英寸、4英寸、5英寸和6英寸线,后者则引进了5英寸线。

742厂引进的3英寸线双极型电视机电路曾为我国电视机产业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而早在1973年,878厂在“文化大革命”中虽有技术引进3英寸线的机遇,恰未能实现。若有“假如”的话,则历史就会另写。但是,当华晶后来技术引进时,资金不再是国家全部投资,而部分资金要企业向银行贷款,加上那时候贷款利率很高,这导致华晶公司在执行908工程引进6英寸线之后,欠银行的债务累累,当时正处于“验收之日便是停线之时”的境界。这给予海外华人团队组建香港上华公司来管理的机遇。

但是1998年2月上华接管华晶MOS线后,仅解决部分亏损。可惜华晶没有利用上当年国家实行的债转股政策,最后资不抵债,到2002年以低价被香港中资企业华润集团收购。

在华润公司运营下,又在无锡新区在上华公司盖的8英寸厂房里建了8英寸线,公司整体一直运营顺利。而实行债转股的华越公司则维持较长时间,也曾转让股份,但最近消息,华越正式停产。这说明单靠技术引进,虽能风光一时,但最终也难免成为过去的历史。

中外合资曾是一项较为不错的选择

上海成立的两家合资公司:贝岭和飞利浦(后改为先进),分别建立了国内第一条4英寸线和5英寸线。

贝岭公司为配套程控交换机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在4英寸线之后建了一条6英寸小线,但未能上量;后来虽然去浦东张江开发区盖了8英寸厂房,但未能走下去。最后卖掉4英寸线设备,净化厂房停产,变成一个没有生产线的设计公司(Fabless Design House)。而飞利浦公司后改为先进公司,在5英寸线之后很快建了6英寸线,在经济效益不错时上市后又在院内盖了一座8英寸厂,厂房虽然不大,但往前进取精神值得可嘉。现在又要筹资合作到临港盖12英寸厂。

至于北京首钢日电公司,与日本电气公司合资建了中国第一条6英寸线,曾经创造可喜的营业额,成为“九五”期间领先企业。但是在合资期限20年期满又续了两年后,由于日本电气公司当年世界第一宝座让位给美国英特尔公司之后持续走下坡路,最后总部不再给北京首钢日电下订单,由于没转做代工而停产。仅保留后部封装和测试,成为一家封测企业。到后来连封测都运营不下去,关厂将设备卖给燕东公司。这样的结局说明合资企业中,中方不能主导企业经营方向,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在变化多端的世界集成电路市场面前,合资并不是一贴“万灵药”。

国家制定计划并实施的908工程和909工程

908工程很不成功,由于立项审批和资金到位延迟,“抗战8年”才完成对外验收。1990年立项时,国外6英寸线才出现4年,如能两年建成,还是较不错的。本来是国内首先要建的6英寸线,到建成时变为第三条。更不好的结果是使得执行计划的华晶公司债台高筑,由于技术引进没有有市场的产品,造成“验收之日便是停线之时”的困境。最后迎来上华公司转向代工。909工程情况好多了,吸取908工程的教训,国家重视,成为建国以来电子工业投资最大的工程,由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出任董事长。

但即使这样,工程完成后胡部长在所著《“芯”路历程》一书中追述说:“确实,当时并非不知道其中风险,只是风险之大,复杂程度之深,均远远超过我所预料。”

实施结果,从1996年11月27日华虹公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奠基仪式举行,到1999年2月23日华虹NEC合资公司芯片生产线正式投片,用两年另三个月时间建成,这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投产后主要生产合资外方日本NEC公司的64兆位DRAM存储器产品,2000年正赶上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华虹NEC公司取得投产当年就盈利的良好业绩。但是好景不长,DRAM产品竞争最激烈,韩国三星公司后来居上,更大容量产品占据主流市场,连NEC公司本身都招架不住,更不容说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的华虹NEC。这迫使企业决策考虑改往代工方向转变。

最后实施结果,上海的华虹NEC 8英寸厂转型成功,而北京的首钢日电6英寸厂没有转为代工,到NEC公司不再下订单时,只能停产关线了。之后华虹与宏力相结合,往前更上一层楼,建立12英寸线。

中国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从原先IDM转向Foundry代工,是从上海飞利浦公司开始承接国际飞利浦的订单开始的,到无锡华晶MOS事业部交给香港上华公司委托管理后,正式成为纯粹的中性代工企业。之后新建的芯片生产线大多是采用代工模式,无论是6英寸线,8英寸线,还是12英寸线,如中芯国际和宏力代工大厂等。除非原企业仍然采用IDM模式者,如燕东、士兰,或国外IDM大厂。台湾地区集成电路起步在大陆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从美国RCA公司引进7微米铝栅CMOS工艺技术,并派一批人员赴美培训,同时建立集成电路示范厂,于1977年10月开始制造集成电路。

示范工厂运作到1979年,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改组为电子工业研究所,讨论后决定筹组公司,而电子所进行更尖端的研发。于是到1979年9月在民间成立联华电子公司(简称联电)筹备处,并于1980年5月正式成立联电公司,在1979~1981年间陆续从电子所移转技术,建立台湾第一条4英寸芯片生产线,于1982年4月投产,并于1984年成立开发部门,自己进行产品和工艺的开发,从而走上良性成长阶段。

1985~1986年间,电子所在执行“超大型积体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中建了一座6英寸晶圆实验工厂之际,工研院院长张忠谋提出将实验工厂转为民营专业代工公司,这样,在1987年2月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厂──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由此产生,与飞利浦公司合作,接受飞利浦公司2微米超大型积体电路技术移转。从此开始,世界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代工时代,始终由台积电领跑。发展到今天,台积电不仅在代工营业额上遥遥领先,而且在技术水平上也已赶上美国。

最近台积电宣布,5纳米技术2019年将投入试生产,并且全球首座5纳米芯片工厂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将投入量产。继联电和台积电之后,台湾成立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公司,有代工模式的,也有IDM模式,如华邦、华隆微、旺宏、德基、茂矽、合泰、华智等,之后还有世界先进、南亚、力晶、茂德、华亚等。

从以上10年变化看出,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大变化,但台湾地区一直以大尺寸线为主,而大陆仍以中小尺寸线为主,可见技术水平和产量规模的差距了。

当大陆改革开放政策在各行业带来巨大变化之后,大陆的优惠政策也开始吸引台商到大陆来投资建集成电路芯片厂。

在本世纪头10年里陆续建成苏州和舰8英寸厂、宁波中纬6英寸厂、上海松江台积电8英寸等,还有珠海南科和福州福顺6英寸厂等。但是,即便是台商来建的厂,如中纬和南科也因各种原因不能坚持而退出历史舞台。

就是国外集成电路大厂,如显赫一时的美国莫托罗拉公司,早在上海华虹之前,到天津兴建8英寸厂,厂房都盖好了,在国际半导体市场处于低谷时暂缓购置设备而错过了时机,最后无奈转入中芯国际旗下。在2000年国发18号文件鼓励下,台商和海外华人纷纷前来大陆到处要想建芯片制造厂,有的已盖了厂房框架,有的连厂房都未建,许多单位先后一一消失了。

由此可见,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业,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其发展历程是极为困难而艰苦的。也曾经有其他民营企业者涉足试验,像广东中山奥泰普公司6英寸厂投产不久就夭折了,又如湖南长沙创芯公司6英寸厂新建成功投了产,“爬坡”上不去也停线数年等待寻找新股东。到了2014年,国家基于信息安全彻底认识到芯片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在6月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并于9月间设立了国家发展集成电路大基金,开始大力扶植集成电路产业,重点是集成电路制造业。

截至2017年底大基金累计投资67个项目,累计项目承诺投资额1188亿元。近3~4年来,在国家大基金推动和引领下,以北京为首,各地地方政府也相继设立集成电路基金,这就带来一系列12英寸芯片厂的兴建,包括厦门联芯、合肥晶合、晋江晋华、台积电南京,以及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长江存储等等。

芯片线建了这个多,为什么芯片还要大量进口

2000年中国大陆25条线仅占世界2.6%,实际产出仅为1%,微乎其微。而美国和日本都有300多条线,各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日本每个县都有集成电路工厂。

因此,期望国产电路自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还要大量建集成电路生产线。要知道长期国产电路自配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整机装配大国,电视机、台式和平板电脑、手机,乃至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饭煲等等,中国产量都在世界之首,它们里面的心脏都是“芯片”啊!整机生产规模发展太快了!

集成电路从美国开始,后来往日本移,然后往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移,现在这一波趋势上要往大陆移了,不过国内外大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超高技术(现已发展到5纳米)、超高投资(现建一座12英寸厂高达数十亿美元)、高度风险(搞不好就会亏损)、竞争激烈(跟不上就要出局)的行业;但是,要是搞好了,进到前列,乃至成为领跑者,那就有极高的回报!

如今,集成电路产业我们已经从上到下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相信在重点领域上自然会有更大的政策支持,相信集成电路产业会再次振兴!

备注:如果对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希望深度了解,建议可以通过集成电路产业50年回眸一书详细了解。未来将是物联世界,让我们相约2019年11月19-21日,相约2019(第三届)全球物联网大会—寻找思考者!

——————本文完——————

声明:本文系《洞悉——物联网发展1000问》系列文章第四十九篇,旨在希望通过系统性与行业专业视角就物联网产业当前发展现状与经济潜力予以分析和分享。IOT物联网,万物互联,互联万物。

作者:王正伟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