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企业家入选院士引争议,但这本身是体制的进步

2019/5/2 21:34:00

最近一则消息引发了大众热议,那就是在新一轮中国工程院的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一系列企业家或者企业界的人名,比如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王坚,比亚迪的王传福等等。二者其中,引发最大争议的还是李彦宏,而理由无外是,百度这些年有一些争议和是非,所以就反对李彦宏的入选。尽管只是一个名单的入选,但最终却成了一个道德和舆论的审查,让事情的走向变的非常荒诞。

而在和院士有关的新闻中,还有一则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39岁落选中科院院士的颜宁,不到两年成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件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又开始痛心疾首国内的学术环境,觉得人才的出走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为什么好的人才不能留在国内呢?据说一个落选的原因是“年轻”。

从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看,你会发现不同的领域有不同领域的偏见,学术领域可能更喜欢论资排辈,缺少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和勇气。而舆论领域大家又会戴上各种有色眼镜,去看企业家是不是有原罪,公众形象是不是更讨人喜欢。而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人是不是符合院士的要求,反而变成了最无所谓的事情。毕竟大部分人对学术的部分也不懂,只能从别的地方去挑毛病。这事实上都是一种跑偏。

其实企业家成为院士也不算是稀奇的事情,尤其是外国企业家院士,全球也屡见不鲜,总体来看,国内还是会更落后一些。比如百度总裁张亚勤2019年当选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而早在2017年就当选了澳州国家工程院院士,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2012年当选了德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等。其实国外科学院的体制更为灵活和务实一些,而这些当选的院士们,显然也会为这些科学院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中国工程院吸纳企业家院士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吸纳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事实上今年入围的企业家院士超过一百一十人,这样是遵循《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的明确要求,有关全国学会“在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要特别关注在企业特别是基层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实际上对科技的生产力转化以及实践还是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的。这种选拔方式,结合了经济发展和产业一线,其实更有实际效果,也是一种体制上的进步。而这种选择院士的标准,实际上更多的也是要考虑他们在实际的产业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潜力,一些无关的舆论干扰,对于大众可能会更敏感,但对于选院士这件事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要去搞道德审查和舆论审查,那么这件事情也就丧失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百度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十大人工智能企业,也是中国科技领域进入AI时代的领头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曾表示,相关部门显然希望借助这些专业外部力量,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科研水平,跟上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在这里,企业有经费,有数据,有工程师,也有用户,显然是推动中国相关领域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他们的入选更多的价值还是对于产业本身,而非个人,这和之前的传统还是有很大不同。而技术本身是不分机构的,学研商士的院士组合,也打破了传统高等院校、国家科研院所和国企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种兼容并包和多元开放也是学界的一股清新空气。让技术距离产业更近,也更容易实现升级和转化,这同样是一个体制的巨大进步。

所以对于老百姓而言,科学和产业的问题不应该变成刻板印象和政治正确的问题,企业自身的问题和争议,也不该成为评判在科学领域贡献的标准。我还是非常支持李彦宏、王坚、王传福们成为新一代的院士,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本身就推动了社会和商业的发展,如果能更好的融入科研的力量,带动中国各个领域的科技水平的发展,那真是善莫大焉。切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让出钱出力的企业家们寒了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