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VLOG的乌托邦

2019/4/30 8:30:00

文 | 韩志鹏


陈康纳很苦恼,在2017年的最后21天中,他要阔别生活六年的温哥华返回国内,临别之际,当温哥华的街道、森林和生活片段一幕幕闪过时,他决定用vlog的形式记录这最后的21天。

 

后来,陈康纳为他的vlog起名“21天告别温哥华”,并在小影的“V光计划”发布会上被作为案例讲述。

 

现在,陈康纳在小影上发布了88条作品,粉丝数接近23万。

 

过去一年,B站、微博和小影不断涌现出陈康纳这样的vlogger,平台也相继公布各类vlog扶持计划,包括VUE、猫饼等APP也全力打造vlog社区,聚拢更多Vlogger。

 

vlog蔚然成风之下,更多玩家开始入场。

 

4月25日,抖音宣布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同时以10亿流量扶持VLOG。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百度旗下好看视频也将入局vlog。

 

抖音、百度强势入局vlog赛道,有人说vlog的春天来了。

 

vlog的观念在国内流行开来,但曲高和寡和“佛系赛道”的状态也是其问题所在。圈中人调侃,一年前国内的vlog红人是井越、飞猪和冬瓜,一年后被记住的还是他们。

 

因此,看似不温不火的vlog,它的终极彼岸在哪里?

 

全民日记

 

2001年9月的一个清晨,Casey Neistat被一声巨响震醒,抬眼望去,远处的世贸大楼冒起滚滚浓烟,他迅速穿好衣服,拿起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切。

 

这一天是9月11日,美国纽约遭遇历史上第一次恐怖袭击。

 

这一天后,Casey正式走上摄影师道路, 34岁生日那天,他在YouTube上发布了第一条Vlog,并在600天内坚持日更vlog,人送外号“vlog之父”。

 

2012年,以Casey为代表的vlog走红YouTube,而到2018年1月,YouTube每小时会产生2000条vlog ,在其主页搜索“vlog”会出现9000万条以上的视频。

 

现在,国内众多vlogger都受Casey启发才走上这条路。

 

2015年前后,不少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尝试将vlog带回国内,井越、flypig(飞猪)、冬瓜(孙东山)等vlogger相继登场。他们构成中国vlog的故事开头,但故事的小高潮却落脚在欧阳娜娜身上。

 

2018年9月,淡出娱乐圈的欧阳娜娜开始用vlog记录自己的留学经历。在视频里,她不再是“演技掉价”的女星,而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努力求学的元气少女。当她的第12期vlog发布后,其专栏累计播放量达7700万。

 

一位明星在vlog中实现了人设蜕变,也让更多国人感受vlog的魅力。

 

到2018年下半年,微博公布“vlog召集令”并推出vlog学院以孵化优秀创作者,B站则启动“30天vlog挑战”,同时其COO李旎也表示B站未来重要的内容载体是vlog。

 

可见,vlog在中国走出了“学习西方—明星激活—平台扶持”的发展路径,而在技术进步和工具演进的硬实力之上,vlog这波潮流正深入人心。

 

vlog成功的技术基底何在?4G时代下,很少有人“燃烧”流量观看短视频,尤其对批量产出内容的创作者而言,当视频时间变长,wifi环境上传视频的成本更低。

 

但随着5G试商用一天天临近,视频行业将被再度引爆,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提升视频观看和上传效率,流量再次提速降费将再次压缩创作成本。

 

当技术壁垒被突破,工具的进化也在降低vlog门槛。

 

纵观国内目前专注vlog的APP,包括去年底转型vlog的VUE,以及被腾讯收购的猫饼,它们在打造vlog社区时,也提供了增色、模板和转场等极易上手的剪辑功能,而像GDI GO这类APP则具备拍摄后一键上传功能。

 

诚然,vlog所涉及的摄影手法和剪辑工艺证明它仍然是项“技术活”,但技术和工具的进步正不断拆解这道围墙,各类平台扶持政策也旨在孵化更多专业创作者。

 

因此,当改变与尝试出现,vlog才能展现普惠性,“全民日记”的彼岸也不再遥远。

 

何为“全民日记”?若是回看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发展,全民日记这一命题始终存在。

 

博客时代,人们曾窥探过木子美的“性·爱笔记”,仰望过徐静蕾这样的明星博主,但最终,博客成为了普罗大众的“日记本”。

 

当博客黄金年代消逝,微博用140字塑造新记录文体,这里有李开复、姚晨这类舆论场大V,也有无数普通人的发声筒,他们自由表达观点与态度,构建起“微博广场”。

 

无论博客还是微博,它们让每位用户手握发言权,用户开出一片自留地,他们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记录”成为他们的创作常态。

 

沿着这种逻辑,视频正成为下一种记录工具。

 

纵观国内视频行业发展路线,从秀场直播到短小精悍的短视频,用户总在屏幕前仰视每位网红,憧憬着被主播“宠幸”,这是“一对多”的崇拜文化。

 

长此以往,当主播粉丝增长到一定量级,网红与用户距离不断拉大,而在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的影响下,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增长也进入瓶颈期。

 

为破除这层业障,vlog闪亮登场。

 

在vlog中,创作者致力于展示生活细节,并且率性表达态度与个性,就像公开自己的日记本一般,他们的人格即内容,这足以瞬间拉近用户与vlogger的距离。

 

同时,随着门槛的降低,用户拿起手机即拍即发,“日记本”数量不断增多,创作级差逐渐消弭,每个差异化的自我和世界都得以被展示。

 

反崇拜、反同质化,vlog的本质正是“全民日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vlog日记本”的背后,是一群用户将被激活,是视频平台将实现的商业目标,更是一次国家文化的洗礼。

 

寻找vlogger

 

谁在拍vlog?

 

去年年中,太平鸟邀请 “假笑男孩”Gavin Thomas来华,在接受采访、出席活动的空余时间,他和vlogger井越一起聊天、打游戏。最后,这段经历被井越剪辑为6分钟的vlog,在微博上累计播放达142万次。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vlogger之一,井越的作品令人仰视。

 

西瓜视频上有位vlogger叫“小米”,她从今年3月开始拍vlog,一个多月拍了50多条视频,内容无外乎四线城市职场逛街、做饭、见闺蜜的日常生活。到现在,她也聚拢了8万粉丝。

 

“小米”不是职业vlogger,但她热爱记录与生活本身。

 

井越和小米,他和她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代表的却是vlogger的现在与将来。

 

如今,vlogger的主流创作者是学生党、留学党和旅游党,他们都拥有大把青春与时间,用视频记录生活对点滴他们而言并不新鲜。

 

同时,类似井越、冬瓜这类头部vlogger,他们大都是新媒体或广告设计行业出身,与美感打交道是他们的工作,这些职业vlogger的作品自然带有一定的生活情调。

 

除了所属群体和内容形式外,作品中少见的经历更是必要环节。

 

抖音上有位“机长vlogger”,起名“燃烧的陀螺仪”,他用快速转场的形式多次录制自己的上班过程,到现在他一共拍摄了500多条视频,累计获赞突破5000万。

 

机长上班、欧美求学、体验极限运动……物以稀为贵,这样的生活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这样的vlog正是对用户自身的“替代满足”。

 

可见,层层滤镜下的vlogger至今仍是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接受过欧美教育且对内容有所追求的头部玩家正贡献大量优质视频,但被众人仰视不会是vlogger的常态,平台要激活的正是“小米”这样的普通创造者。

 

这是怎样一群人?他们大多为90后,定居低线城市,工作朝九晚五,薪水稳定且微薄,拥有大量空余时间,周末生活以在家做饭或出门会友为主。

 

对他们而言,小城市的经济环境让他们一眼就能望到职业未来,空余时间却因娱乐设施的匮乏而显得无所适从,再加之不丰厚的物质回报,这些小镇青年内心中或许也是“空落落”的。

 

但他们仍渴望改变,无论在物质还是心理层面,他们希望收获更多正反馈,进而发现突破当下天花板的可能性,甚至实现生活现状的大逆转。

 

抖音上有一位vlogger,她自诩姜时一,初中毕业上了五年制职业院校,在大城市找工作屡屡碰壁,家人已经为她规划了未来,但现在的她却举起镜头,用摄影实现自我逆转。

 

对姜时一而言,vlog像是一把利剑,为她撕开人生的口子,并洒下一米阳光。

 

可见,物质、心理和自我改变,这是小镇青年们的真实痛楚,而vlog的出现正是要突破这些痛点,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物质层面,尽管vlog的商业模式不尽成熟,但不少vlogger已经开始赚钱,例如博主竹子与PUMA合作的vlog“你就这样”,井越与即刻APP签下的赞助合作,cbvivi与知乎合作的付费课程。

 

品牌宣传,产品体验乃至知识付费,头部vlogger已经开始变现,而微博、B站、小影等平台也相继推出广告收入共享、流量曝光、vlog学院等激励计划

 

平台大力扶持vlogger,背后体现的是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即“内容生产-聚拢用户-塑造IP-粉丝变现”的铁律,内容创业者都致力于跑通这条赛道。

 

因此,在可行的商业模式和平台大力支持下,更多“小镇青年”将涌入赛道之中,随着内容产能提升,粉丝数量顺势增长,创作者得到更多正反馈,从而激励他们持续“记录生活”,最终获得物质和心理层面的满足,实现自我蜕变。

 

在这种逻辑下,UGC之火将被vlog顺势点燃。

 

可见,当头部vlogger站稳脚跟后,UGC无疑是vlog的下一焦点,这也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渴望改变的痛点,但vlog若想实现对世界的真实还原,这或许是另一次社会实验。

 

乌托邦

 

你有多久没看抖音了?

 

曾经的地铁上,抖音是kill time的一大利器,无数双眼眸都聚焦在小小的手机屏幕和短短的视频中,但如今,不少朋友告诉笔者,平常不会刷抖音了。

 

拒绝抖音的第一大原因是时间问题,抖音纯娱乐化的内容占据着大量时间,用户沉迷于此即意味着生产力的下滑,这不利于用户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

 

内容,向来是抖音等平台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难题,纯娱乐化意味着内容本身的同质化问题,而另一面,头部内容的“流量垄断”影响的是抖音这座大厦的地基。

 

纵观抖音粉丝数前十的网红,例如娱加娱乐旗下的摩登兄弟、洋葱视频旗下的七舅脑爷,他们的内容生产与人设包装均由专业MCN打造,抖音自己也签下不少MCN。

 

MCN、网红、抖音,三方共同打造爆款头部内容,但也造成了“抖音无腰”的局面。

 

打开抖音不难发现,点赞量数十万的内容,背后可能是粉丝数仅千人的创作者。据海马云2018年数据显示,抖音占比2.7%的头部视频攫取了超80%的用户关注和参与;粉丝数超过1万的创作者占比4.7%,却覆盖了平台粉丝的97.7%。

 

头部网红把持流量大蛋糕,这是快速崛起的抖音必须回过头解决的问题,而vlog正是突破这一屏障的关键要素。

 

如今,在抖音搜索“vlog”,主页会闪现vlog扶持计划的引导页面,该计划共分四期,目前开放的第一期主题为“vlog旅行记”,时间横跨五一前后,激励方面除百万流量扶持外,创作者还有机会获得云台稳定器和旅行大礼包等现实奖品。

 

在抖音大力推广之下,不少vlogger会慕名而来,他们创作的生活记录式内容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小哥哥小姐姐”,他们用差异化打破同质化,让平台再次吸引用户。

 

目前,大量vlogger并未签约MCN,因为在井越看来,vlog的拍摄与剪辑必须他一人完成,否则就不是自己的vlog,因此它爆破的不仅是UGC,更是原生态内容,抖音正是要借此丰富自家的内容生态。

 

随着内容生态庞大,不少原生的vlogger成长为抖音中小V,平台的腰部才会丰盈和坚实起来。

 

同时,vlog对字节跳动而言也是一块长板,当今日头条的图文信息打出长板后,视频必将是其攻占的下一领地。

 

诚然,抖音等短视频APP在娱乐维度打出长板业务,但在PGC和MCN内容外,真正弥合信息不对称的视频内容仍然是块短板,vlog正是字节跳动所需要的“视频信息”。

 

从图文到视频,在信息媒介的变迁浪潮下,字节跳动必然会迎头赶上。

 

大浪淘沙之下,抖音想做领头羊也要越过险阻。国内目前的vlog仍是小众产物,“烧钱教育市场”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只有无数资本和资源投入其中,才可能“烧”出用户的拍摄习惯,激励更多vlogger参与其中。

 

但vlog教育国内市场不仅需要资本投入和平台决心,它将是对国家文化的一次洗礼。

 

对比欧美文化下开放表达的vlogger,国人更加含蓄内敛,在镜头前展现真实自我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当技术拆掉创作门槛、平台大手笔激活UGC的努力下,vlog要被国人接受需要时间的沉淀,更是自我心理壁垒的破除。

 

vlog的中国化,这对全面出击国际化的抖音会是不小的挑战。

 

但梦想总是要有的。或许在未来,无论是旅居海外的学生党,还是西南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能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对世界的看法,当他们的片段被拼接组合起来,一幅完整的中国浮世绘跃然纸上。

 

这,正是vlog将带来的乌托邦社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IT老友记

    总访问量:2381643
    全部文章:984
用极简主义做行业扫描,以财经视角出原创深度。恶弃善从坚守底线立商业思维,嬉笑怒骂不拘一格做靠谱文章。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