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共享经济真的凉凉了吗?

2019/4/12 10:38:00

文 | 明邦名

“共享经济”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以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的一种商业模式。

“弱化所有权,释放使用权”,共享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社会资源分配结构,使得每一份资源在既定的框架中,得到价值最大化。

在潮起潮落的商业进程中,人们貌似只看到了企业兴衰和资本逐利,却忘忽了共享经济带来的本质改变与时代意义。

从崛起到麻木,从低谷到重生,每一次跃进都是历史的转折,也是历史必然的走向。

崛起:共享经济迎来春风

从全球角度出发,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和形式最早在美国产生,这种模式当时被称之为“分享经济”。

消费者利用线上、线下的社区、沙龙、培训等工具进行“连接”,实现合作或互利消费的一种经济模式,“轻资产,重运营”式商业模式迅速燃起一团火焰。

2005—2013年,共享经济爆发,以滚轮效益席卷全球,无数创业者涌入新兴赛道,渴求在未形成头部企业之前占领高地,至此,“共享经济”成为商业圈明星词汇。

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伦敦创立;

2006年,美國Lendingclub成立,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借贷公司之一;

2008年,共享酒店平台Airbnb成立,成为美国共享经济第二大企业;

2009年,以“共享出行”为口号的Uber成立,覆盖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净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2010年,WeWork联合办公空间创立于纽约,覆盖全球77座城市,拥有26万+会员。

共享经济迎来行业集体式爆发,各个领域仿佛看到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以场景为依托的资源聚合衍生出更多标准化模式,共享出行,共享经济,共享二手商品,共享租房等促使商业化道路清晰明了。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放性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共享生态圈从本土化逐步拓展至全球。

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带来的人口流量红利,促使边际成本迅速降低;另一方面,投资机构看到了共享经济带来的规模效应,纷纷加入赛道,资金加持促使共享生态圈半径辐射更广泛。

麻木:疯狂的资本游戏

共享经济恍如海外的蝴蝶效应,将风潮煽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伴随着共享经济规模的壮大以及其模式的可复制性,大批的中国企业开始涌入共享经济热潮,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共享经济元年。

也在这时,诞生了诸多互联网巨头公司,从衣食住行多元化场景作为切入点,借鉴国外企业模式以及融合本土化特色,迅速衍生出符合本土化的共享经济。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

2016年1月,Uber中国完成B轮融资,获得太平洋保险、中信证券、民生银行等20亿美元融资;

2016年3月,神州专车完成30亿元C轮融资;

2016年4月,滴滴出行获得中国人寿、阿里资本、软银中国等机构融资45亿美元;

一时间,共享汽车满足了人们短途出行需求,在共享汽车发展的同时,共享单车也迎来了资本盛宴。

2016年2月,ofo完成1500万A轮融资,2017年1月融资1.3亿美元,4月融资4.5亿美元,7月融资7亿美元;

而成立于2016年的摩拜单车,2017年1月4日融资2亿美元,1月23日融资1.5亿美元,6月,融资6亿美元,自此,开启共享时代的“直通车”。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ofo与摩拜两家公司估值一年内翻了10倍以上,成为三十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2017年全年,共享单车企业融资总额高达258亿元。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市场,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厮杀。

资本层层堆砌将共享经济推至神坛,共享充电宝、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汽车等等也在这个时候发展到行业顶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让人彻底失去理性。

低谷:共享经济陷入困局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资本逐利加快,行业渐渐进入“病态”。

围绕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金融、共享服务等场景铺设的价值链,在尚未清晰的商业模式下,资本的加持以及市场的耐心都给共享经济抹上一层看不清的朦雾,就像烟花到达最高点发出光芒就会熄灭一样,共享经济也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2017年10月,共享汽车EZZY正式宣布终止服务,进入清算阶段;

2017年11月,天津红极一时的共享汽车“SHAREN GO”被曝跑路;

2018年3月,小鸣单车正式进入破产程序,成为首个共享单车破产品牌;

2018年4月,摩拜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

2018年8月,ofo陷入资金断裂、押金难退旋涡当中。

昔日的吸金行业开始进入衰败场,一方面,共享经济虽盘活挣扎久已的传统行业,但创业潮涌现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带来资金萎缩,大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难以维系。

对于重资产、重运营类共享行业更是雪上加霜,行业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来弥补空缺。

共享经济被推上风口后,曾集中出现了一批以共享为名的创业项目,包括共享蓝球、共享马扎、共享纸巾等,但都以失败黯然离场。

昔日的辉煌貌似也打上了句号,行业冰点一度让整个行业陷入恐慌,曾经的吸金企业变成烫手山芋。

重生:共享经济余火未灭

从局部而言,2017-2018年的共享经济,经历了由盛极一时转为衰败不堪,然而却未必是终局。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500万人,同比增长7.1%。

随着智慧城市兴起,伴随着资源调度的严谨性,信息采集的精确性以及物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共享经济或将逆袭而归,再次登陆资本市场,不再因为投资者疯狂跟风后雄起,而是厚积薄发的累积效应。

在市场需求刺激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共享经济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 1年将达到16.9万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共享经济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以及生活服务及旅游领域,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依旧会不断涌现。

未来“合约经济”将适应时代步伐,在大时代下聚合为小趋势,与“共享经济”资源分配相契合,或迎来新一波迭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未来总是带着诸多不确定性,答案远不止一个,共享经济的未来也充满着无限可能。

江湖老刘,科技自媒体人,知名IT评论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