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法院女书记员乘出租车遇害与滴滴司机被杀:安全问题应摒弃双标

2019/3/26 14:17:00

这几天,交通出行领域出现了两起恶性刑事案件。

3月21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广州市荔湾区法院一名女书记员在珠江新城某酒吧打滴滴被奸杀,尸体被丢进了臭涌里。消息一出,网友们群情激奋,开始声讨滴滴。

不过事情很快出现反转。滴滴公开回应称案发时受害人并未使用滴滴平台上的出行服务,犯罪嫌疑人也并非滴滴平台上的司机。广州市公安局也发布案件通报,证实确有一名女性在乘坐车辆过程中遇害,凶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目前犯罪嫌疑人已归案。

?????й????????.png

3月23日,在湖南省常德市,19岁男孩杨某淇搭乘滴滴网约车时,杀害司机陈某,自首后供述称悲观厌世早有轻生念头,当晚因精神崩溃无故将陈某杀害。

两起案件,一起是出租车乘客遇害,一起是网约车司机被杀,反映的都是相同的安全问题。但是,公众的关注角度却不同。当听说滴滴司机杀害了女书记员,一如既往地质疑滴滴怎么总是“出事”,当听说凶手是出租车司机,便默不作声、心态平静。当听说滴滴司机被杀,便想起去年的乐清女孩及郑州空姐遇害案,进而产生“滴滴平台上怎么连司机也不安全了”的质疑。

与公众一样,监管部门对于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也坚持双重标准。女书记员遇害后,除了公安部门及时破案之外,交通部门未有任何表态,更不用说开展安全整顿、举一反三,甚至截至目前,司机属于哪家出租车公司,我们都不得而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8月24日,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发生后,滴滴陷入空前危机,不仅舆论声讨一浪高过一浪,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对滴滴公司开展联合约谈,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浙江、江苏、广东多部门对滴滴进行约谈,并开展执法检查。乐清女孩遇害事件引发的对于网约车的执法整顿持续数月之久。

同样是发生命案,为何公众及监管部门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态度有天壤之别?是因为出租车更安全、命案只是偶发个案吗?

2018年9月20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专题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结案的被告为网络约车司机(含快车、专车、顺风车)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经计算为18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在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数为170余件(经计算为175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 

?????????.jpg

从案件量对比,传统出租车司机犯罪数量是网约车司机的9.7倍,万人案发率是后者的13倍。无论从案件数量还是发生概率上相比较,传统出租车出现的安全问题更多。

是因为网约车不合规,而出租车有营运资质吗?

乐清女孩遇害案发生后,多部门对网约车行业持续数月的整顿重点之一是合规化,要求网约车平台清理没有取得合法资质的司机和车辆。而女书记员遇害案发生后,我们并未看到交通部门对于出租车行业的整顿。交通部门一直坚持对事前准入环节的监管,无论对于出租车还是网约车。但是,实践证明,仅仅重准入、重发证远远不够,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出租车司机实施犯罪的案件中大多数司机都有合法的营运资质。但是,资质合规并不等于安全。当然,网约车行业也同样需要合规,只是网约车行业由于一些地方迟迟未出台实施细则、或者设置了远高于出租车的准入门槛,导致完全合规化之路艰难。

关于女书记员遇害案件,根据广州市出租汽车协会透漏的最新消息,犯罪嫌疑人为“非编司机”,曾取得出租车从业资格证但因营运违章被吊销从业资格并纳入行业黑名单,无法继续从事出租车驾驶工作。案发时嫌疑人未取得出租车从业资格证。这也体现了目前出租汽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到位,企业日常车辆监管工作有缺失,对正班驾驶员的管理不严。

可见,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不是仅靠准入环节的合规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在于怎样在事中加强管理和预防。目前网约车平台大多采取一键报警、行程分享、三证自动验真措施,甚至在司机端采集行程录音,及时发现和干预安全事件。而出租车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措施,安全漏洞明显。即使在事后追责方面,出租车因没有网约车的行程轨迹记录等措施,也可能导致难以破案或破案效率低。

???.png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所遇到的安全问题都是社会问题,出租车司机也可能会杀人,网约车司机也可能会被杀,司机和乘客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和施害者。无论是公众还是监管部门,不宜对网约车过于严苛,而对出租车过于宽容,而是应该摒弃双重标准,一视同仁,同时也不能因个案而否定整个出租车或网约车行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赵占领

    总访问量:73897
    全部文章:48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央广《天天315》和北京交通广播《警法时空》节目特邀法律专家。研究IT法律、知识产权与投融资法律。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