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原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究竟值不值得?

2019/3/23 16:36:00

一、两年前的夏天,人类初识Alphago。

在围棋人机对决4:1大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一年之后,Alpha再次迎来人机对决的第二战,对手是世界围棋排名第一的柯洁。

彼时柯洁20岁,这名代表人类征战的少年,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后发博表示“就算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

该条微博爆火。天才少年轻狂勇敢,对手强大未知,此等情节向来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当然这也这并非虚妄之言,他清楚自己的实力所在,这是他研究过当时与AlphaGo的对战情况和之后谨慎得出的结论。

少年的轻狂背后是从六岁起到现在两万余盘棋的血泪,而Alphago在对弈时早已经输入了上亿的训练样本。与李世石对弈之后,经过一年的机器学习,Alphago的棋力与上一版本相比已有“让三子”之差。

所谓的“让三子”,即一人一手轮留下的围棋,对手连续让你三步。

在AlphaGo诞生之前,曾有杂志采访过柯洁:“假如有一天遇到最强的围棋上帝,你自认和他的差距是多少?”

柯洁回答说:“那要看他会不会法术,不会的话,三子左右。”

一语成谶。

二、第二次围棋人机大战,不出意外地以柯洁落败告终。

少年弈时落泪,照片再次登上热搜,有媒体表示:“柯洁的眼泪,会不会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面之一?”

毕竟,少年人从来代表的都是人类的未来,AlphaGo则象征着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是任何算法和线程都无法模拟的人类宝藏,大脑无法比拟的机器学习和数据处理能力则是人工智能让人生畏的地方,这些都是即将会到达的未来。

打败柯洁之后,研发Alphago的DeepMind团队宣布Alphago退役。

再之后,柯洁在北京买了房,背上房贷,当初那场世纪之战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人类社会仍旧需要柴米油盐。

而“人工智能”一词,就像一个只火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失去了讨论度,只是当你认真观察或许会发现,它热度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它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不知不觉。

正如未来总是到来得悄无声息一样。

三、对战AlphaGo之初,柯洁曾上过节目《朗读者》,朗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选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伏地魔死了,以最平凡的样子死掉了。”

在节目中,柯洁表示,这一选段“献给未来的对手”。

AlphaGo在围棋界退役,并不代表相关团队停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恰恰相反,他们在尝试将这项技术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AI写稿机器人仅用25秒完成新闻速报,用词专业且准确,难辨其是出自机器之手。

越来越多翻译器与翻译软件开始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其翻译结果的准确和迅速甚至能达到实时传译的地步。

零售领域已实现在整个产业链上包括无人售货、智慧供应链、客流统计分析的全线AI控制;天气预测、灾情预警等行业也广泛融入人工技能技术。可以说,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人工智能不能介入的领域。

它没有以最平凡的样子离我们远去,而是渗透进生活和人类社会。那些过去要花费巨大的计算和人力时间、精力成本的工作,全都交给了人工智能。

四、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之所以能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因为其所用原理大多是基于模仿人类神经网络的人工神经网络(ANN)。

生物的神经网络,是大脑神经元、细胞、触点组成的网络,用于产生意识,帮助生物进行思考和行动。

人工神经网络(ANN),则是一种信息处理模式,灵感来自生物神经系统,比如大脑接收、处理信息的过程。它由大量高度互联的处理元素(神经元)组成,共同协调解决具体问题。ANN可以像人一样学习,生物系统的学习过程涉及到连接神经元之间存在的突触,通过突触对信息调整,ANN也是如此。

ANN不需要使用者掌握太多有关使用过程或故障模式的知识,它自己就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来分析总结其中的相关性,并归纳出这些数据间潜在的规律,有着很高的非线性映射能。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的学习原理,与大脑类似。

上帝造人,人类在经历漫长的学习和进化之后,便模仿上帝之手,再度造“人”。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五、柯洁曾在《吐槽大会》上调侃过与AlphaGo的战役,他说:“人工智能本来以为会遇到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结果上来一看,我居然为这种人浪费了这么多电——人类不值得。”

越来越多的工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偶尔也会想,如果AI具备情感,那它在面对这些付出大量汗水和学习,却只为完成一项重复而规律的工作的人类的时候,是不是真的会感叹一句“不值得”呢?

但这终究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情感是人类的宝藏和天赋,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

哪怕有预言表示未来数据终将统治一切,人类作为个体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只要人类仍然拥有情感,既定的未来就有无数多的可能与不确定性。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未来都会到来,但裹挟我们的绝不是人工智能或各种技术,而是时代。

我们能做的,便是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中重新审视和鉴定自己的价值,绝不停止成长,绝不停止学习,与此同时,绝不放弃感性和直觉的天赋。

只要仍然懂得悲怆欢喜,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便没有不值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