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资管江湖的非对称战争

2019/3/3 20:52:00

文 | 王复叶 编 | 周天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非对称战争,是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的一种作战模式。它的意思是,战场上的双方总是会存在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使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不利态势。

尽管世界久无战事,但没有硝烟的「非对称战争」却每天都在发生。

去年 4 月,中国金融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超十项金融开放重磅措施,其中,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不再有持股比例限制已于 8 月落地。一声令下,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大幅加快。

考验来了。

周天财经注意到,起自线上的 Fintech 公司也在加速资管科技布局。2 月 26 日,京东数科发布「JT2智管有方」资管科技系统;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腾讯金融科技、度小满金融也都在扩容产品。

这场非对称战争中,双方力量对比如何,互联网 Fintech 公司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1「非对称战争」的天平两端

改开 40 年,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居民财富也在累积中持续增长,金融的理财功能越发凸显,近十来年,资产管理已经成为金融跑道下增长最快的子行业。

根据有关机构报告,截至 2017 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规模已超 116 万亿,2012 年到 2016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1.6%。而到 2021 年,资产管理规模预计将接近 250 万亿,几乎是 2018 年中国 GDP 的 3 倍,全球 GDP 的 50%。

事实上,从「替人融资」转移到「代人理财」,是全世界金融业都在经历的重心转移。只是美国比我们早起步许多年。

以基金为例,1907 年美国史上第一支基金成立,1949 年诞生第一支对冲基金,美国基金业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迅速发展壮大,并在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后形成全球最完善、成熟的监管系统。

截至 2017 年底,美国注册投资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继续排名全球第一,约为 22.5 万亿美元,整个北美地区资管规模占到全球二分之一。

耳濡目染硅谷奇迹的华尔街金融巨头,很早就开始科技转型。

贝莱德,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公司,旗下管理着超过 6.3 万亿美元资产,约合 42.2 万亿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贝莱德视作经济体,它的资管规模已经超过日本一年的 GDP,可以排在全球第三位,并且接近中国 GDP 的二分之一,用「富可敌国」形容丝毫不夸张。

管理如此庞大的资产,贝莱德的核心武器正是一套名为「阿拉丁」的资管科技系统。

「阿拉丁」在 2000 年由贝莱德创始人拉里·芬克领导搭建,它将风险分析、投资组合管理、交易以及操作工具结合在一个平台上,可涵盖所有资产类别,帮助基金经理判断风险,提高决策质量。

据经济学人 2015 年统计,阿拉丁大型数据中心位于美国华盛顿,拥有超过 6000 台计算机 24 小时不间断地对经济场景预测分析,超过 1000 名系统开发人员负责系统的维护和运行,还有超过 600 名专家负责数据质量的把控和分析。

华尔街之王贝莱德BlackRock

就在「阿拉丁」诞生的千禧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还拥有 600 个交易员,但现在只剩下最后 2 人,取代他们的是自动化交易程序。

在 200 名工程师的支持下,算法已经接管高盛纽约总部的日常交易工作。目前高盛拥有 9000 名计算机工程师,占到全球员工三分之一。这家华尔街巨头穿的是金融外套,「里子」却早已换成科技。

美国作家迈克尔·刘易斯在《高频交易员》一书中写到,Spread Networks 公司要修建一条从芝加哥到新泽西的 827 英里长光缆,其唯一目的是为了将数据传输时间从 17 毫秒减少到 13 毫秒,这样它们的交易程序可以快人一步下单,降低交易延迟。

随着境内证券资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大量外资资管机构涌入中国。目前,全球 10 大资产管理公司已有 9 家落户中国,其中包括富达、桥水和上面提到的贝莱德等。

已经用科技全副武装好自己的「野蛮人」兵临城下。去年 7 月,拿下私募管理人牌照的贝莱德发布了首支私募基金,9 天发售期募资超过 10 个亿,因为太过火爆最后还延期半天。

而国内的资管机构由于科技智能不够深入,依靠传统分析方式没法有效对资产定价,只能扎堆投资低收益、低风险的高信用等级债券,使得这些债券越来越稀缺;同时,评级相对较低的大量债券无人问津,导致大量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过高,甚至无法从债券市场得到融资。

这也是最近几年债券违约事件攀升的背后原因。

一面是业务成熟的国际金融大鳄,另一面是迭代速度加快的监管环境,享受过旧有模式红利的银行资管、券商资管等机构都有不小的转型压力,希望用科技武装自己,奋起直追,提升投研和风控能力。


2 决定变量在资管科技

应该看到,中国传统行业抵御外资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借助中国的金融科技,资产管理行业也是如此。

去年 11 月 20 日,京东金融升级改名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作为京东数科旗下的一个核心子业务运行,向外界释放明确的「开门做生意」信号。CEO 陈生强也在那天会上表示,「除了既有的布局之外,还要向保险科技、资管科技等领域进行延伸。」

陈生强的发言很快兑现。

2 月 26 日,京东数科发布资管科技系统,JT2智管有方。这也是国内首个一站式、全方位、智能化的资管科技系统。为「大资管时代」下的中国资管机构,提供了一整套智能升级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这一系统能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四项主要服务能力。

在产品设计方面,JT2的证券化服务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投资人有效辨别底层资产状况,提高投资效率。

在金融产品的场外交易方面,JT2提供 FICC 智能销售交易解决方案,可以将报价、询价、聊天工具集合到一个界面上,再利用 NLP 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将聊天信息结构化,彻底解决交易员每天复制、粘贴、核对的繁琐「脏活」。目前 FICC 解决方案已经有东海证券等 20 多家基金和券商机构签约使用或试用。

在资产管理方面,JT2则将京东数科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对外输出,提供一整套智能研究体系与资产评价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指数产品融合了京东生态在消费等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分时、分地域、分行业颗粒度细化组合,为投资研究提供助力。

在风险评估方面,JT2的 FIQS 系统运用大数据、AI 等技术,对超过 9000 家发债公司过去 10 年的基本面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给予投资者客观参考意见,目前已有 20 余家金融机构试用此系统,资管规模超过 8 万亿。

不难发现,京东数科此次发布的 JT2资管科技系统完成度颇高,涵盖了资管机构在科技升级过程中需要的各个方面,并且其中部分产品已面向市场一段时间。

对于为什么要布局资管科技,京东数科副总裁李尚荣这样说到,「我们希望和资管机构一道,借助技术和数字化的手段,提升资管的研发和风控效率和能力。」

「而之所以我们能做资管科技,是因为我们在过往业务中积累的数字化洞察能力。」

这位曾在国有大行工作多年,喜欢将 JT2呼作「钩踢平方」的副总裁所言非虚。去年,KPMG 发布《2018 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单》,前十强中有四家中国 Fintech 公司,京东金融(现京东数科)高居榜眼;去年 7 月 B 轮融资后,京东数科估值超过 1300 亿。

最近几年,互金概念退居幕后,金融科技走到前台。科技赋能传统企业成为头部公司的共同选择,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几家头部企业又有明显的不同。

蚂蚁金服更多是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投资合作两步并行;腾讯走的是爆款路线,和基金、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定制产品;而京东数科,因为以供应链金融起家,所以对企业级用户的需求把握能力更强,技术赋能相对更有经验。

早在 2013 年决定孵化金融业务时,刘强东对陈生强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要去做最苦最累的活,这是最有价值的事情;第二,如果有 100 块钱可赚,赚 70 块就可以了,留下 30 块让利给上游供应商或者客户,实在让不出去就给团队发奖金,反正你只能赚 70 块钱。」

金融科技进入深水区,京东数科仍然扮演着探路者角色,用 JT2将服务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结语

把快速成长中的十万亿行业,推向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赛场,是对中国资管机构、资管科技以及政府监管的一次全方位摸底考。但长远来看,开放只会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与传统产业不同,中国互联网自九十年代发展伊始,就和世界处在同一起跑线,恰好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互联网公司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生长土壤。

这使得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已经领先于美国的探索。以京东数科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早已让中国进入异常发达的互联网环境。

同时,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所产生的丰富数据,也帮助中国巨头训练好了模型,锤炼了技术能力,中国科技巨头本身的弯道超车故事已经说明,资管行业在科技巨头的帮助之下,也有机会变得强大起来,在与世界资管巨头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

此次推出的资管科技系统,是否能像「阿拉丁」那样智能地帮助资管机构承接住巨量资产、把控好资产风险,还需要经过时间检验,但相信不需要太久就能取得进展,毕竟从零到一最难的一步已经迈了过去。

竞争对手是最好的老师,后发先至的剧本在这片土地上演过太多次。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周天财经

    总访问量:581
    全部文章:21
站在互联网与新金融的十字路口,专注商业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与战略分析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