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华为5G硬实力

2019/3/1 10:54:00

311.jpg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终端产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5G的到来,其作为“门户霸主”的地位进一步加强,新一轮的手机争夺战也因此变得愈加激烈。

2月25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各大手机厂商花式秀肌肉,纷纷亮出自家的王牌产品。这期间,华为推出的5G折叠屏手机Mate X尤为亮眼,将人们对5G手机的幻想推向了最高潮。

Mate X搭载华为首款5G芯片——巴龙5000,理论峰值下载速率达到了业界最快的4.6Gbps,创新的OLED柔性全面屏和独特的鹰翼式折叠设计,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312.jpg

华为5G可折叠手机Mate X

在Mate X的映衬下,包括三星在内的诸多手机新品都显得黯然失色。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华为再次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手机的认知。

从2G时代的诺基亚,到3G时代的三星,再到4G时代的苹果,每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产生了不可撼动的时代霸主。而当下的5G时代,华为等中国手机商终于唱起了主角。

5G时代的领跑者

在Mate X发布的同时,OPPO、小米、中兴也都公布了自己的5G手机产品,三星更是推出了同样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但无论是软硬件技术还是外观创新,似乎都没有Mate X更引人注目。

以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自信地表示:“毫不谦虚地说,华为Mate X是目前业界最大的创新。”

自信来自于强大的技术实力,余承东的话显然不是一句自夸——

巴龙5000

智能手机,芯片是关键。此前,高通发布骁龙855处理器,号称世界第一款5G手机芯片。然而由于它实现5G的方式仍然是外挂高通的5G基带芯片X50,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5G。

1月24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在PPT展示中将巴龙5000与高通第一代5G NR调制解调器骁龙X50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6个维度巴龙5000都更具有优势。

近日,高通发布第二代5G基带骁龙X55,解决了上述X50芯片的痛点,但由于骁龙X55基带要到在2019年晚些时候才能正式商用,很多手机商已经无缘第一波5G市场红利了。

而华为最大的对手苹果,在这场5G争夺战中却显得尤为低调。有知情人士透露,考虑到与高通关系的“不可调和”,苹果极有可能会使用英特尔的基带芯片,但这也只是2020年以后的事了。

这也就意味着,在5G手机大战之始,华为凭借巴龙5000占据先发优势,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

5G专利

MWC大会上,“鹰翼式折叠”让Mate X赚足了眼球,而这个创新的铰链设计,早在2016年9月就被华为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专利。

313.jpg

铰链设计专利

通过这次专利申请我们就大概可以看出华为的布局策略:产品未至,技术先行。

近日,华为董事长梁华在采访中透露,华为研发5G技术已经有10年之久,持有2570多个5G专利。

而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全球5G标准核心必要专利数量排名上,华为再次获得第一,其1970件的专利数量超出第二名的诺基亚33%。

相关资料显示,5G的关键技术包括MassiveMIMO、SDN/NFV、全频谱接入、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华为都有所涉及,且排在前列。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提供服务,三流企业提供产品。华为通过占5G专利优势,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同时,还降低了未来专利交叉许可的成本,可谓实实在在的一流。

所以,尽管华为在美遇阻,但只要有5G领域的核心专利在,就不惧一切。

端到端互通

要想搭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网络、芯片、终端一个都不能少,而华为除了产品优势外,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其强大的“端到端”能力。

“端到端”,是指华为的5G产品和技术已经实现了从无线接入、网络基础设施、到终端设备的“端到端”。要想打造5G端到端的能力,就必须掌控各个核心环节,不落下一个解决方案。

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具备“网络+芯片+终端”能力的厂商,似乎只有华为一家——

314.jpg

作为5G时代的领导者,华为发布的5G产品解决方案完全基于3GPP 全球统一标准,具备“全系列、全场景、全云化”能力。目前来看,该系列产品也是行业唯一能够提供的5G端到端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

举目四望,其他的玩家要么只能生产芯片,要么只会做终端,要么只具备网络……

而华为则在整个5G规模部署上抢得了诸多先机,包括发布全系列商用产品、全球规模外场验证、全球规模商用等。

根据最新信息,华为迄今为止已经在全球签订了30余份5G商用合同,累计发货4万个5G基站。而这些合作案例,大多数都是基于华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对华为手机的成熟以及早期发布是非常有利的。

带动整个产业链

多年之前,A股曾经有过一波“苹果产业链”的热潮。因为iPhone的巨大成功,相关产业公司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牛股,让后来的投资者羡慕不已。

那么,在5G开启之时,华为会复制苹果产业链的成功吗?

我们看一下苹果产业链中的超级牛股:歌尔股份,主营声学元件,区间最大涨幅85倍;德赛电池,主营电池,区间最大涨幅73倍;立讯精密,主营精密结构件,区间最大涨幅14.5倍……

它们都是在苹果发迹的早期(2008-2013)股价启动,通过进入富士康代工体系,间接地切入苹果供应链,坐享了过去十年间苹果的利润蛋糕。

而对于华为产业链的供应商而言,无疑将分享5G时代的盛宴——

以京东方、深天马为代表的柔性OLED产业巨头,如今已经来到了下游应用爆发的前夜;除了制造本身,其上游材料及设备产业链同样会迎来历史机遇。

事实上,随着华为5G的加速推进以及折叠屏等创新技术的落地,相关概念股已经集体走高。

315.jpg

据统计,5G概念板块内共有108只个股,整体市值达1.46万亿,几乎全部上涨。其中涨幅超过10%的个股共有74只,涨幅超过20%的个股共有55只,涨幅超过50%的共有8只。

2月25日早盘,A股OLED概念股集体走高,华映科技、香山股份均一字涨停、京东方A再次涨停,国风塑业10连板,深天马、同兴达、维信诺、大富科技等个股均表现抢眼。

可以看得出,华为产业链正逐渐成型,加入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很有可能成为2019年股市上最炙手可热的板块。

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对华为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发展契机。

5G产业链上,华为提供了通讯的主设备、光模块,以及终端设备的芯片,并且在5G协议的制定上,其主导的Polar成为“控制信道”的短码标准。随着华为5G基站和终端芯片平台发布,核心城市的5G建设有望大范围启动。

在华为5G主题的引领下,基站天线、小基站及无线家庭宽带(FWA)、5G模组、车联网、无人机、智能机器人、VR/AR、4K/8K高清视频等与5G部署及应用强相关的板块势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作为5G技术的领导者,华为大力推动5G产业链迈向成熟和商用,称得上“国民企业的老大哥”。

超越苹果?

作为智能手机界的绝对霸主,苹果一直是被人模仿的对象,然而在这次MWC2019大会上,苹果公司开始变得有些沉默。

不知是对“果粉”的信心太强大,还是自己太后知后觉,苹果公司考虑到技术问题和消费者市场的表现,表示将不会在2019年推出5G手机。

前不久,负责英特尔网络芯片业务的Sandra Rivera在媒体活动中透露,今年将向客户提供5G调制解调器芯片样本,但英特尔预计到2020年“产品才会进入市场”。

这件事情的直接受害者可能就是该公司最大的客户苹果——对于苹果来说,代表其5G iPhone问世进度恐怕要比对手落后一年以上,无法在这场5G大战中抢占先机了。

316.jpg

在全球手机市场增幅放缓的大环境下,5G的到来势必将激发新一轮的换机潮,一直“吃老本”苹果晚于华为等主流厂商推出5G手机,会不会像诺基亚一样走上一条不归路呢?

事实上,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安卓系统的不断迭代,安卓机与苹果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尤其是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快速崛起,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有了赶超苹果的趋势。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2018年,iPhone在中国的总出货量为3420万部,比2017年的3670万部同比减少22%。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已经进入衰退期。

刚刚过去的2018年,华为以2.06亿部的出货量力压苹果(2.05亿部)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不仅如此,其在利润、供应链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也在快速地追赶。

长期以来,国产手机都被视为苹果和三星的模仿者。但近年来,随着国产手机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推出了弹出式摄像头、水滴屏、打孔屏、折叠屏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放眼全球,国产手机几乎占据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而5G商用的临近更是一剂兴奋针,将市场的热度瞬间激活。如今,预热赛道上已经挤满了中国玩家。

本届的MWC,是中国手机史无前例的狂欢盛宴。除了华为Mate X,小米、一加、中兴等中国品牌的5G新机也相继揭晓,共同组成了强大的中国阵营。而就在去年,巴塞罗那的主角还是三星、索尼、诺基亚……

随着一大批国产5G手机的落地,市场上关于打败苹果手机的声音越发高涨,这无疑是中国手机商最难得的契机。

总结

5G时代,智能手机必然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各国手机厂商摩拳擦掌,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

而Mate X等国产5G手机的成功发布,打破了高端手机市场被苹果、三星长期垄断的局面,并由此率先开启了5G时代,这对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震撼。

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5G商用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智能手机必将完成一次弯道超车,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时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