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四面楚歌,商汤科技该如何在AI领域破局

2019/3/1 7:34:00

  在经历了多轮业内数额第一的融资之后,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商汤科技再次传出了融资消息。这次据悉准备融资20亿美元。此前在经过软银中国投资10亿美元之后,商汤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60亿美元,已经是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机器视觉初创公司,投资阵容也很豪华,包括IDG、高通、阿里巴巴、淡马锡、苏宁在内的多家知名公司机构。

  有资金扶持,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研究团队,依托人脸识别技术上的优势,商汤科技AI产品的落地场景目前已经拓展到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联网娱乐、汽车、金融、零售等行业。目前公司主推的产品主要有SenseFace人脸布控系统、SenseID身份验证解决方案、SenseGo智慧商业解决方案、SensePhoto手机全套影像处理解决方案以及SenseAR增强现实感特效引擎等。这些应用场景覆盖了目前机器视觉创业企业竞争最激烈的几个行业——安防、金融、互联网应用、自动驾驶。

  因商汤科技目前还未上市,外界无法知道其营收规模,根据之前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商汤目前的营收来源的四个方向:安防、汽车、手机以及新型业务,其中,最大的一块收入来自智能安防领域,占整体营收的30%。此外,60%来自于智能汽车、手机移动互联网方面,剩下10%来自于遥感、机器人、视频等新型业务。

  不过在这几个领域,商汤科技面临的挑战不小。2014年以来,整个AI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也快速步入了竞争红海,在商汤加快融资谋求发展的同时,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们也纷纷出招。目前在品牌建设上领先一步的商汤科技,虽然在业内出圈率最高,品牌认知度最高,但在业务上,不断面临来自各种行业竞对的挑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整理,国内在2012年到2016年间成立的计算机视觉企业,目前在行业内能叫上名号的,有近30家,包括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等,被并称“CV四兽”。这些公司大多数的产品聚焦视觉识别,应用场景领域也集中在安防、金融、互联网应用、交通应用、医疗、广告营销、教育等领域。

  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视觉识别的商业化之战在2018年之后,进入肉搏战,商汤想要扩大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像是占据商汤最大营收份额的安防市场,主要市场都被传统大佬们把持。借助安防行业的整体增速加快,AI相关软硬件市场规模在2018年已经有135亿元,预计今年也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53亿元。这部分市场,商汤虽然能够拿下一部分份额,但是和海康威视和大华这些国企控股的企业相比,具有海外资本背景的商汤科技,在这块天然不具备优势。

  而传统巨头们凭借国企控股的影响力,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国企、金融和机关等大型客户。而且,传统巨头们进入市场时间长,海康威视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拓展智能化监控业务,多年深耕,让其在公安、交通、金融、楼宇、司法、文教卫、能源等行业都获得了品牌信任,从供应链到用户新需求跟踪都比较强势。新品牌要切入,非常困难。

  而传统巨头影响力之外,新兴的AI应用场景里,商汤的整体竞争优势并不凸显。比如在交通应用上,智能汽车领域,商汤科技也面临来自百度、腾讯等巨头的压力,这部分的市场还未成熟,从前期教育市场的投入和完善产品研发等投入的角度,商汤也很难和BAT们比持久作战力。

  至于互联网、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场景市场,目前也是处在群雄逐鹿的状态。就拿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手机和APP上的运用来说,为了保障自己产品的数据和使用安全,同一台手机或者应用,可能会同时接入好几个人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服务。比如虽然旷视目前是vivo、华为、小米手机人脸解锁方案提供商,商汤则主要服务于OPPO 和vivo,但是在智能相册、美颜等需求上,可能手机厂商又接入了其他的供应商。比如,虽然vivo一直是商汤的客户,但经过一系列的商业努力,旷视的人脸识别解锁技术也突破了重围,进入了vivo国内市场旗舰机型X21。APP也同样,今天可以接入你家的SDK,也可以明天就接入了对家的API。

  无论在哪个行业,商汤科技都要面临充分的竞争。虽然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独角兽,商汤的融资能力很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烧钱大户——做底层技术,赋能多行业,业务进军海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而商业化场景中的竞争优势不显,同时还要面临同行挤压带来的价格战,商汤本身的造血能力目前还跟不上发展需要。

  不过,机会总比困难多,和其他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相比,商汤科技还具备不少优势,可以转化成为其市场优势。一方面是投资方阿里能够带来的资源,阿里旗下的阿里云等业务,目前在和各地政府合作助推智慧大脑,想要落地打造智慧城市,作为阿里投资的公司,商汤科技可以尝试从这块切入to G业务,逐渐建立口碑,慢慢渗透。一方面是商汤科技自己本身的技术优势,可以依托于此,从幕后走向台前,把做解决方案的软件实力结合硬件,让普通消费者对于品牌产品的感知能力更强,或许可以开拓出能够可以造血的to C业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 于斌

    总访问量:3951228
    全部文章:435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新财富时间》连线嘉宾,江苏电视台财经评论嘉宾,国家域名注册服务监督员,美国格理集团专家,美国格尔曼集团专家,《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人民网》、《法治周末》、《南方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等媒体采访嘉宾,研究方向:互联网、通信、手机、家电、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