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柳传志2小时“拖堂”演讲:一个企业实践者的产业发展观

2019/1/15 21:06:00

  上周三晚上(2019年1月9日),坐标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这里有一场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演讲。

  在这场“拖堂严重”的演讲中,柳传志对公众坦诚相待,针对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公开做了回答,并用自己的实际案例解读“产学研观”,引发各方关注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奔日子”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

  其实关于产学研,早在此前《人民日报》公示改革开放表彰对象时,对柳传志就有这样的评价,“组织实施公司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和众多科技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这其实就是对柳传志带领联想长期以来“产学研”实践的成绩肯定。

  这次演讲的受众是20来岁的大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科技产业进程可能了解的不多。所以柳传志不但详细重新梳理了联想发展历程,以及联想企业文化的两大核心内容,也提出了几点非常新的企业创新发展观,比如研发到企业、企业到产品落地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分享结束后也毫不讳言的把联想几个受关注的话题做了回应,足见诚意。

  这场2万多字的演讲干货,信息量很大,既有企业成长和管理的方法论,也有面对市场机遇和挑战之间的抉择勇气,更不乏对当下青年学生创业、择业的方向建议分析。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今天主要透过这次分享,从企业践行产学研的主体价值以及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发展之路和新时期的突破创举,三个方面来谈。

  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发挥企业主体价值 用实践检验科研

  实践是检验真理、检验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对于改革开放来说,40年的波澜壮阔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奇迹,就是我们的广大企业经过实践所来的成就。

  34年前,当“真理”还处在讨论“要不要”做的阶段时,中科院的一间传达室里率先开启了实践创业,最终成功地检验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理念。

  并且经过34年的创业,把这种实践来的真理总结成管理思想以及企业方法论,成为可以普遍借鉴和参考的案例。柳传志获评改革先锋,也从一个层面释放了一个信号:企业是实践的主体,联想34年的创业实践出来的普遍真理,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那么关于科研实践,谁才是实践的主体?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科研机构的研究员? 在这个问题上,柳传志回答得很明确:是企业以及背后的企业家!在柳传志看来,(大意)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是一个完整的力量,推任何一件科技成果的时候,必须得全力发动,像一个项链一样,能够调动、串联、激发各方资源、人才的调配,以及各项机制的向前推进,并且通过市场经济和市场规律,来进行一次次的落地和检验,然后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理想目的。

  其实,早在联想创立前,中科院的周光召副院长,就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中国的科技不能老在象牙塔里面,而应该变成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服务。

  此后柳传志先生积极响应中科院号召,联动一批走出象牙塔的“奔日子的人”,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创立联想,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横跨硬件、IT解决方案、投资等多元发展的巨头,带动了民族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且制定实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带领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实践出了宝贵经验,并且把这种经验形成了成体系的理论,此后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开启国际化经营。

  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和联想创业34年,都在证明我们的企业和背后的企业家已经成为检验科研创新的标准,离开企业和市场的科技创新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同样,经过企业应用检验后的科研成果,也将一步步自我完善、发展,进而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一种新常态。

  实事求是:探索适应中国市场的企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的起点非常低,没有核心技术实力,没有充足的消费市场,没有可供总结的创业方法论。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更不能放卫星。而应该实事求是,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战略以及市场经济。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市场换技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贸工技到技工贸”等等过程。创业初期的资金少、技术匮乏、市场空白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联想依据实际情况,尊重市场规律,进行了很多突围,甚至早期还做过AST等产品的代理,踩过很多坑,也被人骗过多次。直到创业10年后(1994年),联想电脑占中国市场份额大概仍不到0.6%。

  即使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环境,联想依然坚持自己的打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并且在1997年登顶国内PC冠军,代表中国企业,抵挡住了戴尔、惠普等海外巨头的“进攻”,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关于此节,同样位列“改革先锋”的TCL掌门人李东生,也多次做了论述。在李东生看来,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技术研发需要有大量资金支持,TCL在初创时期也不得不面临“贸-工-技”与“技-工-贸”不同战略路径抉择的问题,甚至80年代末靠做磁带业务完成资本积累。

  最终,TCL大概用了十年时间,经历过“市场换技术”,也就是从“工”到“技”的进阶,才有了今天年收入千亿级别的TCL帝国,得以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发力,代表中国智能制造冲击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

  新世纪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坚持科研投入,TCL集团在显示领域建立了有竞争力的创新布局,形成了华星(半导体显示产业制造)、聚华(印刷显示技术研发公共平台)、华睿(AM-OLED显示材料)、TCL工研院光电研究所(量子点材料和工艺),并参股美国KATEEVA(喷墨系统研发和制造)等产业链项目。可以说,TCL同样在经历了和联想类似的阶段后,才开启了科技创新的新步伐。

  换句话说,放眼整个中国企业界,如果没有这个经历和过程,如果不走弯路,不交学费,也不会有今天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会有中国超算、5G、量子通信的突破,甚至不会有包括BAT在内的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新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用科技创新迎接突破

  如果说非常时期的非常方式是实事求是的做法,那么到了今天,利用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土壤,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所以我们注意到联想集团现在每年投入100多亿做科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年申请的专利多达几千项,全世界最快的500台超级计算机里,联想集团现在就有87台,全球第二,中国第一。并且就目前情况来看,联想手机很有可能在5G元年取得重大突破。

  在柳传志看来,用资本和科技对接,加上对企业管理的深刻认知,才能投出优秀的科技企业,这也让联想能持续当好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但让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人似乎都戴了“近视镜”,只看到了联想20年前的“技工贸”,选择性地遗忘了联想控股和联想集团现在基于科技创新、投资孵化、产业布局所做的新贡献、新价值。

  随着VC、PE、天使投资的资本崛起,在2001年,联想控股也适时而为进入了风险投资领域。如今联想控股旗下的三家投资基金,总共管理着1200多亿人民币,投资了800多家企业,其中像联想之星这样的服务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联合创办的,十年间培养了900多名创业者。在联想控股投资体系的助力下,国内出现了包括神州租车、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一大批明星级的科技企业。

  然而戴了“近视镜”的人们,这些似乎都看不到。他们也没有看到当迪士尼要为旗下的核心IP《星球大战》开发AR游戏时,首选了联想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没有看到,2018年双11中联想集团全网总销售额破38亿元,手机销量同比增长第一;没有看到,在刚刚结束的CES2019上,联想集团发布全球首款3D玻璃屏电脑Yoga S940;没有看到2017年中国专利总排行榜上,联想集团位居第6……

  在我看来,探索适应中国市场的企业发展之路,也是未来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尤其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的2019年已经到来,多种空头和利好信号不断交织出现,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样需要我们的企业实事求是,根据我们的国情和市场所需,走出能够满足多方共赢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留言探讨,微信:dingdaoshi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