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微信之父张小龙用三万字回应一切?我只看到满满的傲慢!

2019/1/10 19:25:00

最近两天一直被张小龙刷屏,微信推出8年后,创始人张小龙在1月9日举办的微信之夜上给大家上了一堂盛大的公开课,演讲从晚上近8点一直延续到12点,在长达4个小时里讲了三万来字的思考。这被新旧媒体们冠之以“张小龙用三万字回应微信一切”。

我信以为真,作为一个假媒体人,跟不上时代潮流,也没脸假装自己在媒体圈边缘混呀,人人都在高谈阔论,你却一脸懵逼,只要脑补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恐怖感。于是先读精简版,结果不知所云,立马甩给朋友一句,“你们黑白不分,居然将精华都精简掉了!”后来又找到全文版进行研究,辛辛苦苦吃掉了整整三万字呐,居然什么收获也没有,只看到满满的傲慢。

每天一亿用户都在告诉我怎么做,可我就是不听

张小龙在演讲中透露,2018年8月,微信日登录量首次突破10亿大关,成为国内历史上第一款10亿级DAU的APP。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值得庆贺,不过,许多新问题也应运而生。

随着用户规模的急剧扩大,关于微信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多,这其中既有众口难调的因素,恐怕也不排除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显然,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认真甄别、区分并改善那些真正的不足,而非故步自封。

“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这些滔滔不绝的高论中,我们却看到了张小龙毫不掩饰的自负与微信对用户毫不掩饰的居高临下。

“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这确实让张小龙在国内无数产品经理中脱颖而出,然而,所有的经验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许在昨天很适用,却不一定适用于今天,当下,“9000岁”们正在不断登上历史舞台,每一代人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我们永远不能一劳永逸,依靠昨天的经验活着。

张小龙认为,一款产品如果包含太多不同意见,可能会导致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对于前半句,我们非常认同,但对于后半句,我们却表示质疑。

摆脱人治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个优秀的企业更应该建立优秀产品的评估机制,而非依赖某个人的独裁。不论一个人多么努力“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都没有资格将自己的观点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何况今天的张小龙已经是微信事业群的总裁,担负着更多的管理及其他事务,与一线的隔膜越来越深,出错概率越来越大。我们相信,腾讯对张小龙期望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离开任何一个人,微信都能够活得很好甚至更好,如果离了某个人就玩不转,这将是微信最大的悲哀。

事实上,在过去的八年间,我们看到,张小龙带给微信的并不都是成功。腾讯原本希望能够与支付宝余额宝相抗衡的微信理财通,显然与期望相距甚远,微信在发现页提供了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看一看、搜一搜、附近的人、漂流瓶、购物、游戏、小程序等十余项功能,用户究竟频繁使用哪些,相信张小龙比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都不能代替所有人。微信之夜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品味:活动开始前,现场一直在不停循环播放《In my secret life》,这是张小龙最喜欢的歌之一。

我们离不开微信真的是因为微信有多么完美吗?

并不是。

在内心深处,我一直觉得,微信是腾讯抄袭的又一杰作,不过是将微软的MSN搬上移动端罢了,不论从产品功能还是极简主义风格,微信与MSN如出一辙。

在MSN霸占白领市场的时候,QQ曾绞尽脑汁也没有能够打入商务市场,后来专门捣鼓出所谓的企业QQ也没有成功。如果今天MSN还在并推出移动客户端,或许真没微信什么事。

我们中的多数人离不开微信从来就不是因为微信有多完美,只是因为其确定了垄断地位而已。当用户基数大到一定级别之后,在马太效应推动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聚集最广泛的资源,导致个体难以离开。你的朋友们都在用,如果自己不用就难以与大家沟通,就难以了解对方的动态,就像滴滴汇聚了最多的司机、美团聚集了最多的商家、淘宝积累了最多的商品一样。

我们打车时不得不选择滴滴,叫外卖时不得不用美团,购物时不得不上淘宝,明知道滴滴上存在有前科的司机,美团上不时出现无证商户,淘宝上假冒伪劣横行,微信在我们心中也没有多么完美。如果开发者以为10亿DAU就证明自己很完美,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尽管坐上了霸主之位,但如果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恐怕也可能在某个瞬间引发灾难。

前几年,人们总觉得马云的阿里与刘强东的京东垄断了电商,后来者再无可能,不料拼多多斜刺里杀了进来,并迅速做大做强,短短数年即登陆纳斯达克。

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如果有,也只是在美好的梦境中。自我膨胀永远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关于艾瑞| 业务体系| 加入艾瑞| 服务声明| 信息反馈|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81号沪ICP备15021772号-10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艾瑞网官方微信公众号